1959年的庐山会议,对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场本来要纠“左”的会议,最终却因为彭德怀的一封“万言书”而急剧转向,藉由此一众人的命运也陡然巨变。
彭老总这封实际上只有3500多字的“万言书”分为三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彭老总的自谦,先表示自己是粗人;第二部分则是肯定了大跃进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公社的意义,当然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一些弊端问题;第三部分则是分析过往的经验教训。
行文措辞上,可以看出彭老总已经是极其克制。公允的说,彭老总的“万言书”今天看来也并无不妥之处。但是就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而言,这无疑是石破天惊的。
可另一方面,苏联朱可夫事件、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之间的媾和以及国内矛盾的突出,思想立场的统一问题等,都让毛主席最终不得不做出了批判彭德怀的错误决定。
而二人之间的关系至此也降到了冰点,会上毛主席甚至说出了:“难道你我31年的交情要结束了?”;“与彭之间的关系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等话语。
尽管彭老总最终在全体大会上做了检查,可是处分自然难免,撤销职务也就“顺理成章”。当然了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彭老总也做出了三个保证-不会自杀,不会当反革命,不能工作了可以回家种田自食其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批判,同年国庆节前夕,彭德怀找到了时任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提出了搬离中南海的申请。
之前毛主席和彭老总分别住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永福堂(都是甲区),之间相隔不过几百米。然而此时此刻,却今非昔比。
“他要搬就让他搬吧……”
之前的他们并肩携手,勠力同心,二月来信,遵义会议,挫败张国焘阴谋,他称他为“兄长”、“老师”和“领袖”,也叫他“老毛”,而他则赞他“惟我彭大将军”。
往昔种种,一幕幕也都如过眼云烟。
总之就这样彭德怀离开了中南海永福堂,搬到了北京西北郊的挂甲屯吴家花园,从此更是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拔草除虫,挖泥种菜,看书读报……
可是庐山会议的影响依旧,而在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彭老总再次遭到重大打击,转年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的表态更是直接定性。
彭老总倍感冤屈,为了申诉历经几个月写作,撰写了长达八万字的信,即《八万言书》。在看到这封信之后,毛主席态度是非常微妙、复杂的,既有“彭德怀送给我看的尽是消极材料,尽给我送消极材料”的话语,也有“这个人敢讲真话”的表态。
但就结果而言则是对彭老总的批判、审查依旧。彭老总也继续默默的劳动生产,自食其力。1965年,68岁的彭老总许是厌倦了无休止的批斗和内部斗争,亦或者深感时势之艰难、无奈,又一次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不过在信中,没有了“老毛”的称呼,也没有了往日的不甘,这位曾经驰骋沙场的老将淡然的写道:“请求主席批准我回到乡村,归隐田园,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收到了彭老总的这封来信后,毛主席亦是心中悲恸。三十多载的革命情谊,他无疑是懂彭德怀的,他也知道彭老总的性格与坚持。心念至此,亦是国际形势所迫(中苏交恶,三线建设如火如荼),毛主席遂有了让彭老总回来之意。
很快9月23日,毛主席让秘书约见彭德怀。往常因为忙于国是,作息上毛主席一般是上午休息,因此彭德怀在知道约见定在上午时还提议晚上。
不过最终还是定在上午,而当彭德怀乘车到达中南海颐年堂时,毛主席也早早的等在了门口。数年不见,看着彼此,毛主席率先伸出了手……
“几年不见,你显老了。”
“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接下来的谈话中,毛主席提出希望彭老总能前往大西南,主持大三线建设工作。
但彭老总显然也有自己的顾虑,说道:“搞工业我是外行,完全无知,政治上也不好做工作。”
彭老总还向毛主席提起了过去六年的生活。
听罢,毛主席说道:“你说的那三条保证,后两条我还记得,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去做结论吧。”——毛主席的这句话中无疑有着态度上的松动。但会谈的最后亦有毛主席对彭老总是否参加高饶的疑问。
而奔赴大西南的彭德怀,短短几年后迎来的又是一场狂风暴雨,彭毛这对好友亦再无相见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