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至2月7日,为期一个月的“非遗贺新春·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在三秦大地上掀起非遗热潮,市民纷纷前去体验打卡。
1月22日,市民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里欣赏年画作品。
1月24日,如意面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磊向记者介绍陕西花馍的种类、寓意和其中的传统习俗。
窗花剪起来、年画贴起来、花馍蒸起来、秦腔唱起来、非遗“村晚”演起来……每当新年来临,家家户户都期待着家人团聚,分享喜悦与收获,共同度过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幸福时刻。
相比以往,2025乙巳蛇年春节显得尤为不同。因为,今年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
首个“非遗版”春节怎么过?在陕西,又有哪些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和活动?让我们一起开启非遗年俗之旅,探寻三秦大地上的非遗之美和浓浓年味。
壹 多彩非遗共贺新春
“枣糕花馍是过年走亲戚时送的;油包子是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时带的;‘茧娃馍’是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舅舅给外甥送灯时送的……”1月24日,位于西安市的如意面花工坊制作室里,刚刚出锅的花馍散发着淡淡的麦香。如意面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磊指着不同形状的花馍,向记者讲述陕西花馍的种类、寓意和其中的传统习俗。
在陕西,过年蒸花馍是非常热闹隆重的,而送礼馍则是亲朋好友之间表达祝福、传递心意的方式之一。
为了让蒸制花馍的习俗及其中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得以更好地延续、传承,王磊和她的团队不仅在传统花馍的基础上开发了“人生礼仪”系列花馍,还创新推出了许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花馍。王磊说:“礼馍并不是单纯的馍,而是人们沟通亲情的信物。现在制作、包装的花馍是年前的最后一批订单了,希望它们能将新春祝福送到大家身边。”说话间,一笼笼花馍接连出锅,年的味道也在热气蒸腾中越来越浓。
采购年货、烹制节日食品、清洁美化环境,一项项世代流传的年节习俗彰显着人们对“年”的期盼。
“这幅《灵蛇闹春》做了两个多月,赶在过年前完成,就是希望用咱的传统技艺给大家送上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浐河之畔的陕西海红棉絮画艺术创作工作室里,新城棉絮画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海红一边说一边拿出了他的贺岁新作《灵蛇闹春》。
画作中,不同色彩的棉絮经过精细的撕扯、层叠与塑形,栩栩如生的灵蛇和竞相绽放的花朵相互映衬,共同编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蛇象征着智慧、灵动与吉祥。在构思这幅作品时,我希望能将它做成一幅艺术与吉祥寓意交融的作品,激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怀揣智慧与勇气,勇往直前。”李海红说。
用作品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以巧思与匠心为古老文化注入现代活力。春节前夕,全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纷纷拿出看家技艺,创作新春主题作品。
华县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制作的皮影《灵蛇献瑞》,赋予传统皮影新时代的工艺创新之美;泥叫叫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帆创作的“蛇盘娃”,寄托着对孩童平安喜乐的美好祝愿;西安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雷俊剪出的头戴醒狮帽的蛇宝宝,可以说是南北方非遗元素融合创新的代表……在他们眼中,“非遗版”春节是他们创作的动力,更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前所未有的崭新契机。
贰 非遗年俗装点生活
品非遗、包饺子、过小年。1月22日,农历小年当天,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里,一场特别的非遗体验活动热烈开展。剪纸、面塑、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学,让市民游客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新年吉祥物,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体验别样的小年。
“我特意准备了制作面塑柿子、花生的材料,教大家做一款‘好事发生’胸针,就是为了让大家在新年讨个好彩头。”碑林彩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丽用一对小巧圆润的面塑胸针收获了众多粉丝。另一边,将“灶王爷”请到现场的木版年画展位前,大家已经排起了长队,准备将亲手拓印的“灶王爷”迎回家。碑林棉絮画的展位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咸辉的指导下,一个个用棉絮制作而成的吉祥物“巳升升”在体验者手中诞生……
“快,来吃饺子了!”随着一声呼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被送到大家手中。品尝着美味的饺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艺术馆里不只能看展览,还能体验非遗年俗。每年农历小年,我们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非遗活动,就是为了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体验中得以传承和弘扬。”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部主任李晴说。
随着春节的到来,非遗主题文旅活动在全省各地持续开展,让彰显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生活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生活、成为生活。
1月21日,在渭南市临渭区、铜川市耀州区同步举办的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让当地传统民俗文化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为春节增添浓厚的乡土风情。
1月22日,在西安市高陵区启动的2025高陵非遗年货大集,吸引了无数市民前去寻找关于“年”的儿时记忆和地道年味,成为贯穿整个春节假期的热门打卡地。
春节前夕,一则好消息从浙江传来——由西影传媒、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的非遗戏曲秦腔文旅微短剧《火焰驹》在浙江横店开机,预计春节假期后将与观众见面。
“1958年,我国第一部秦腔电影《火焰驹》的上映轰动全国,让秦腔艺术走向五湖四海。如今,新媒介的出现,让秦腔艺术的传播有了更多可能性。希望我们的探索能让‘戏曲活化石’秦腔承载起年轻一代的情感诉求、文化认同和时尚追求,创造出新的辉煌。”对这部非遗创新之作,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红琴充满了期待。
从无数游客认识陕西的“第一站”——以陕西非遗为创作元素的舞台剧《无界·长安》,到全省各地独具特色的非遗主题新春晚会直播,再到火遍网络的非遗宣传短片、视频……当下,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非遗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持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老的非遗正在跨界、融合、创新的浪潮中与时代接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网络与世界人民分享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式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
叁 非遗“国潮”扮靓中国
1月25日17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节目《非遗有东西》盛大开启,迅速吸引了无数老陕“蹲守”在或大或小的屏幕前。为啥?因为节目中不仅有多位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体验官和多项陕西特色非遗美食、非遗技艺,还有“误入”镜头中的你我他。
早在1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非遗贺新春·非遗年货购物月”主场活动在西安大唐芙蓉园启动之际,《非遗有东西》节目就开始录制。为期一个月的“非遗贺新春·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也在三秦大地上掀起一场非遗热潮。
购物月期间,来自山西、内蒙古、浙江、四川、陕西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纷纷亮出“绝活”:现蒸现卖的内蒙古烧卖香飘十里,令人垂涎;精美的山西闻喜花馍吸引游客纷纷拍照打卡;来自景德镇的十二生肖瓷质工艺品精巧别致,让人爱不释手;华山戏法展台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好奇的游客……一大批天南海北的非遗好物更是成为市民游客新春年货中的“新宠”。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后来流入浙南地区并在浙闽交界的温州地区一代代传承下来。这次夹缬技艺来到陕西可以说是非遗‘回娘家’。”来自温州的蓝夹缬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叶其丹的一番话不仅逗乐了现场的游客,还让人们记住了这种利用雕版在织物上夹染图案的传统技艺,产品销量迅速增长。
除了传统非遗技艺,非遗文创也深受消费者喜爱。来自新加坡的游客陈先生在观看了毛绒玩具“绒馍馍”的“制作”过程后,一口气购买了好几个并全程录像:“我知道肉夹馍在西安蛮有代表性,但没想到它的文创产品也能带给我这么多惊喜的购物体验。我要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和朋友们分享。”
为了让市民群众深切体会“人类非遗版”春节,我省各地不仅围绕春节习俗举办了多场非遗集市、非遗好物展销等促消费活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发放5000万元的非遗消费文旅惠民券,推出106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并联合省商务厅等部门推出75项非遗促消费措施,丰富文旅市场供给,拉动消费,让非遗好物走进千家万户。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陕西将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提升人民群众对共有文化习俗的认同感;持续推进“四季非遗购物月”相关工作,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培育消费新热点,为非遗传承发展搭建更宽广的舞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期盼。(柏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