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辽沈战役结束后,8纵换将,段苏权被留在关外,首任纵队司令再次重返老部队担任司令。对于纵队来说,大家对老司令回来都不陌生。
段苏权的调离,是不是因为锦州攻坚战出现不该有的失误引起呢?
这个情况不得而知,在纵队其他将领的回忆录中,上级对8纵当时的表现是不满意的,甚至说:司令员跑不了的话。辽沈战役结束后,立即调整领导班子,也足以见得。
他是秋季攻势后,从地方军区调去担任野战纵队司令员,从资历来说是够的,但从作战经验来说是欠缺的。辽沈战役后,原本在司令部待命的洪学智被问到去6纵还是8纵时,他表示都可以。最终上级让他重返6纵,让黄永胜调回8纵有两点原因。
第一,洪学智离开6纵前,上级就让他只干3个月上干大队工作,正好赶上辽沈战役留在司令部帮忙。
第二,洪学智对6纵是熟悉的,黄对8纵是熟悉的。如果让洪学智去8纵,需要熟悉领导班子以及部队情况,并不利于入关作战。各自回去,磨合期也就不存在。更重要一点8纵政委、副司令、副政委、参谋长给总部首长发电,希望黄调回来工作。
黄调回纵队,对下辖各师影响不大,师长们也不知道情况。当时部队正在赶路入关,当要围困天津展开作战方案讨论时,师长们看到老司令在那里,并不知道什么意思,但知道他是来指挥这支部队的。
丁盛在回忆录写道,谁来担任司令,他们都一样打仗。部队以是作为战术单位,他们一般情况很少会到纵队来,除非重要会议,师部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到命令打仗。
他曾经说135师在辽沈战役中发挥很出色,没有像其他兄弟师出现问题。134师在锦州攻坚战出问题,133师在天津攻坚战出问题,8纵完成任务靠135师,这支部队给纵队争取荣誉。
135师在改编为45军序列中是主力,衡宝战役直接被总部指挥,战绩突出不是巧合,而是实力遇到了机会。丁盛后来在解放后被快速提拔,也是因为军长、副军长被调离,他紧急替补上去,成为军长。
按照一般情况下,即便能当军长也需要一定时间,而解放后,副军长调离,老资格同级干部调走,军长调走,他作为老将,代理军长、军长,一年内从师长到副军长、代理军长、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