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晓兰,今年38岁,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镇上的中专,学了幼师专业。
毕业那年,我幸运地被分配到了县城的一所幼儿园。
虽然工资不高,但能留在县城工作,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后来,我通过一次朋友的介绍,认识了我的丈夫张建国,他比我大两岁,是个忠厚老实的县城人。
我们结婚后,他在一家物流公司做司机,我继续在幼儿园当老师。
婚后,我们有了一个儿子,现在10岁了,正在读小学四年级。
我和丈夫的感情一直平平淡淡,虽然不像那些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轰轰烈烈,但也算和和美美。
可一切的平静,都是建立在我们的小家庭相对独立的基础上。
张建国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叫张建华,比他小三岁。
他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工作,成了婆婆的骄傲。
婆婆经常在我们面前夸他有出息,说他工作体面,工资高,还能在省城买房子。
相比之下,我和丈夫在婆婆眼里就是“没本事”的典型。
虽然婆婆对我们态度一般,但我们毕竟不是住在一起,平时也就逢年过节走动几次,关系还算过得去。
但这一切,在腊月二十二那天,彻底被打破了。
前一天晚上,我正在厨房里忙着给儿子准备第二天的早餐,丈夫接了一个电话,声音有些压低。
我听不清他说了什么,但看他脸色不太好,心里就有点不安。
等他挂了电话,我问:“谁打来的?”他支支吾吾地说:“我妈,没什么事。”我知道他有事瞒着我,但也没追问,想着等他自己开口。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婆婆和小叔子竟突然上门了。
这可把我吓了一跳,平时他们从不这么早来。
我还没来得及问怎么回事,小叔子就把手里的行李箱往客厅一放,然后对我和丈夫说道:“哥,嫂子,我妈最近身体不太好,咱们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让她来你们家住一段时间比较好。你们这边离医院近,方便照顾。”
我听了这话,脑子“嗡”地一下就炸了。
婆婆身体不好?
她前两天在村口的大集上还精神得很,跟邻居们聊得热火朝天。再说了,婆婆住谁家,不该是小叔子这个“省城有房”的骄傲去负责吗?
他一个月工资是我和丈夫的好几倍,怎么反倒把婆婆往我们家推?
我强忍着心里的不满,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妈,您怎么突然就过来了?也没提前打个招呼,我们这边还没腾出地方呢。”
婆婆一脸不耐烦地说:“我住哪儿不能提前收拾啊?反正你们家有空房间,我也不麻烦你们,自己能照顾自己。”
小叔子在一旁附和:“嫂子,您别这么见外,我妈在这儿住段时间,等过了年我们再看情况。”
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还能说什么?丈夫也在一旁劝:“妈再怎么说也是咱妈,住几天怎么了?”
我心里堵得慌,但也只能点点头,算是默认了。
婆婆住进来的第一天,我就发现她根本不是来“短住”的,而是打算“长驻”了。
她的行李箱里装满了衣服,还有电饭锅、炖盅之类的东西,完全不像是只住几天的样子。
更让我生气的是,婆婆一住下就开始指手画脚,对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插一手。
比如我平时喜欢在周末多做点饭菜,放冰箱里第二天热着吃,但婆婆非说这种饭菜不健康,逼着我每天早晨早起做新鲜的。
还有晚上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总是插嘴,说我们管得太松,要孩子多背书、少玩耍。
我忍了几天,心里越来越憋屈,就和丈夫说:“你妈住下来可以,但你得和她讲清楚,不能什么都管,我真的受不了了。”
丈夫却说:“她一个老人家,来咱们家住几天,你就不能多担待点?再说了,她也没干什么坏事啊。”
听他这么说,我的火一下子就窜了上来:“她没干坏事,但她干的这些事让我每天都不痛快!她是你妈没错,可我是你老婆!你到底站谁那边?”
丈夫不吭声了,可我知道,他还是偏向他妈。
我没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于是第二天,我就和幼儿园园长请了年假,收拾了几件衣服,订了一张去云南的机票。
我告诉丈夫:“既然你妈来了,你们母子俩就好好过日子吧,我出去散散心。”
丈夫愣住了:“你什么意思?”
我拍了拍行李箱:“没什么意思,就是想出去走走,年底太累了。家里你和咱妈看着办吧。”
我在云南待了整整一个月。其实我并不是真的想“散心”,而是用这样的方式逼丈夫去面对婆婆的问题。
我故意不接他的电话,也不回他的微信,只有偶尔会跟儿子视频,看看他的情况。
儿子告诉我,奶奶每天都在家里训他,爸爸也很少管他,我听了心里一阵刺痛,但还是忍住没回家。
直到一个月后,我接到了丈夫的电话。
他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晓兰,我住院了。”我一下子慌了,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胃出血,医生说是压力太大,饮食也不规律。”我听完,又心疼又生气:“你压力大怎么不早跟我说?你妈呢?她怎么不管你?”
丈夫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妈回老家了,她说住不惯你们家,还是村里自在。”
听到这里,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上是愤怒还是无奈。过了几秒,我才问:“那小叔子呢?他怎么不管?”
丈夫苦笑了一声:“他早就说工作忙,让我们自己解决。”
我回到家后,看到丈夫虚弱地躺在床上,儿子则坐在一旁默默地写作业,家里冷冷清清,像是很久没人住过一样。
我坐在丈夫身边,低声说:“要不咱们以后就别管你妈的事了吧。她愿意住哪儿就住哪儿,咱们过咱们自己的日子。”
丈夫点了点头,叹了口气:“晓兰,我以后听你的,再也不让你为这些事难受了。”
我不知道他这句话能坚持多久,但至少在那一刻,我觉得,他是真的明白了。
结尾
生活总是这样,婆媳之间的问题,兄弟之间的平衡,永远都难以调和。
我并不是不孝顺婆婆,也不是不愿意照顾她,但我希望这种照顾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一味的牺牲和忍让。
经过这次的事情,我和丈夫都意识到了,家,不只是责任,更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和理解。
我们都在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媳妇、好丈夫、好妻子,但有时候,光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彼此的体谅和边界。希望以后,我们能过得更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