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朱熹,我们一定会想起一首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这首《春日》中所言“泗水”,是不是指山东的泗水,多有争议。现有资料可以证实,朱熹一生没有到过山东泗水。但作为崇尚孔孟的理学家,朱熹因为仰慕孔子游泗水教化弟子的故事,连用“泗水”和“春风”两个典故,写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
2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身为理学家,朱熹在政治斗争中就不那么理性,他也搞用“花案”来搞臭对手那一套。
南宋淳熙九年(1182),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台州太守就是唐仲友,妥妥的朱熹下属。但由于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上疏弹劾唐仲友,朱熹主要弹劾唐仲友三大罪状:一劾唐仲友与营妓严蕊有染,二劾唐仲友私造官会,三用公款刻书。
朱熹弹劾唐仲友与营妓严蕊有染,也就常说的“权色交易”了,这就是打蛇打七寸了。
大宋律例规定:但凡官妓均不可与官员有肌肤之亲、亦不可提供侍寝服务。
身为台州太守的唐仲友不仅常常将官妓严蕊留宿于太守府邸之中,更三番五次带严蕊走出台州地界,彻夜不归。而且最要命的是,严蕊在唐仲友的帮助下脱离了贱籍,种种事实很难让人相信太守唐仲友与严蕊之间毫无男女私情,或者说没有暗地里私通同寝之事。
于是朱熹弹劾唐仲友:“行首严蕊稍以色称,仲友与之媟狎,虽在公筵,全无顾忌,公然为之落籍。”
由此严蕊被逮入狱,“系狱月余,虽备受棰楚,而一语不及唐”。
狱吏引诱严蕊认罪免灾,严蕊回答说:“身为贱妓,纵是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罪。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以致“两月之间,一再受杖,委顿几死”。
后来岳飞之子岳霖提点刑狱至台,同情严蕊所受的冤屈,判以从良释放。
3
据说严蕊的无罪释放与其一首有名的词有关: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现代作家曹余章在《历代文学名篇辞典》解读到:此词述自己堕落风尘,非为自愿,乃命运使然,花落花开,总赖于司春之神,隐含祈求地方官为己做主之意。最后希望获得自由,“山花插满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此词反映一个被压迫被侮辱的弱女子渴望自由生活的心情,流传甚广。
4
就这样,靠这首《卜算子》,严蕊得以无罪释放,看来,不只是因言获罪,有时因言也能无罪啊。
当然,对于这段史事,历史上虽然说法不一,因为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特别是又与花案有关,所以就更不好判断其赶集他。
2025年2月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