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说的话,我喜欢封神多过于哪吒。

哪吒确实更适合春节档:它的价值观更安全。
哪吒虽说是魔童,但除了站姿吊儿郎当了点,干的全是“忠君爱国孝悌仁义”之事。
它是非常标准的“好莱坞式大片”:哪吒发现阐教仙翁的虚伪,类似于阿汤哥发现中情局领导的不可信……

我唯一能说出的缺点也就是,我很不喜欢“英雄他妈死了,英雄崛起了”这个路数——说句恶毒的,也就男导演能想出这种桥段。
电影院里看到这的时候,我整个人坐立不安,感觉到了导演憋着劲要我哭,但我拒绝为这种东西流泪。

封神的问题当然很多,比如殷郊法相跟闹着玩一样。我也不喜欢最后墨麒麟变成蛊的桥段——神仙打架,你欺负宠物干嘛?所以我特意不看彩蛋,走了。

但我喜欢封神里那种,在“周礼”秩序建立之前,整个世界善恶散漫无序的感觉。
商代的魔幻感在整个中华文明都是独一份的:残酷的刑罚、惨烈的祭祀、人跟天之间频繁互动(纣王甚至调戏女娲)、亚洲象出现在战场上、诸神呼啸而过……
商代特别像一个才华横溢的NPD,暴戾和瑰丽都不费力气。

《封神》至少局部还原了殷商的气质:永远黑云压城的朝歌,殿里是横尸的宫女,袒胸露乳的王和枯萎的妖妃……

而当画卷来到西岐,色调变成了暖黄色。我特别喜欢姬发和邓婵玉在黄河上初遇那一幕,不仅因为两个人都太漂亮了——英雄少年和昂扬女将,西岐士兵们唱着国风里的歌谣: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
是诗经里的世界。质朴、烂漫。

我一点也不觉得这些“淫词艳曲”不尊重女性,我很喜欢邓婵玉仰着头说,唱大声点那个处理,也喜欢她在死之前,要求姬发再给她哼唱一遍……那不是恋爱脑,是一个一辈子生活在战场上的人,对金色的世俗生活的一点眷恋。

那尔那茜的邓婵玉是这两年荧幕上最带感的女性角色。
有一场戏,副将进帐禀报,发现她在沐浴。副将畏畏缩缩不敢看她,邓婵玉坦然自若得要命。
我觉得这一笔非常好。她只把他当下属,不把他当男性,所以无所谓。
非常“反男凝”。
我觉得邓婵玉也没把自己当“女性”,所以在西岐她被“对镜贴花黄”之后,她俏皮地呕了。

除了大场面比预期的少了点,我不觉得封神2的故事有什么不完整:武王这时候还不是武王,只是英雄少年姬发。“姬发小儿”不懂战争,女武神做了他的引领。
第三部,他才会捡起“天下共主”的使命。

一句话,封神不完美,但绝对有7分。值得去看。

而我喜欢7分的天马行空超过10分的工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