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末的钟声渐渐远去
我们满怀希望地迎来了全新的一年
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
有什么比用一场味蕾的盛宴来庆祝
更加贴切呢
跟着小编一起
启幕舌尖上的泸州非遗之旅吧
先市酱油
在合江,先市酱油“调和五味,口福万家”,是“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1893年至今,先市酱油百年坚守传统技艺,其传统酿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合江县志》记载,先市酱油具有“浓郁清香,醇和爽口,咸甜适度,锅煎不糊,久存不生花”等特点。
泸州邓氏桂圆干果
泸州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成就了我国成熟期最晚的桂圆,最迟十月中旬泸州人都还能吃到鲜果桂圆。公元1628年,邓氏家族祖先邓道协对鲜桂圆、荔枝进行晾晒和土灶烘烤,使得鲜果可以保存一整年甚至更久。泸州邓氏桂圆干果传统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纳溪护国陈醋
护国陈醋始于1889年,具有130余年生产历史。产品经过四个步骤,三十六道工序,按照护国陈醋特有的祖传配方和传统手工技艺,固态发酵,三年陈酿精心配制而成,系传统小坛酿造食醋的典型代表。纳溪护国陈醋传统酿造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泸州肥儿粉
始于1819年,创于1956年的“泸州肥儿粉”,早先的产品叫“泸州米羹羹”,其作坊生产始于清康乾盛世,兴于嘉庆道光两朝,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婴幼儿补充食品之一,它采用乐捷配方和比善工艺,是泸州的特产、四川的老字号。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江门荤豆花
江门荤豆花可追溯到夜郎古国江门寨,在豆花的基础上,加入瘦肉等形成与原豆花不同的风格,故别于原豆花而叫做荤豆花,起源于江门,所以叫江门荤豆花。江门荤豆花传统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纳溪“活水兔”
活水兔始创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历经几代传承人的不断完善、改良,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川菜。纳溪“活水兔”传统制作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密麻麻的花椒,热腾腾的滚油,独特的香气和麻辣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叙永两河桃片
两河桃片始产于清光绪年间,由糕饼师罗承安用优质糯米、核桃仁、蜜桂花、猪板油等主要原料,反复实践精制而成,甜度适当,清香可口,“卷得拢,撕得开,点得燃",因其风格独特,誉满全川。两河桃片传统制作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尧坝黄粑
黄粑制作以优质糯米、粳米为原料,冰糖、红糖等为辅料,经粳米磨浆、糯米蒸饭、拌和浆饭、切块包封、入甑复蒸等工序精制而成,所产黄粑色泽黄润红亮,体态糍嫩柔软,味道甜爽清香,是闻名遐迩的传统风味食品。尧坝黄粑包封,沿用传统使用的包粑材料——当地山坡天然生长的良姜叶。良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性温、味辛,具芳香,有和胃暖胃,防治胃寒冷痛、胃寒呕吐等功效,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是“药食同源”的典型范例,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古蔺麻辣鸡
古蔺麻辣鸡是古蔺县的一种特色食品,是古蔺人祖祖辈辈研究出来的一种卤制小吃,以鲜、香、麻、辣、著称。古蔺麻辣鸡传统制作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每当逢年过节,古蔺的家家户户就准备一只大公鸡,以自制卤水卤制再加以特制蘸水,邀请自家的亲戚一起品尝。曾在《舌尖上的中国2》“露脸”。古蔺麻辣鸡现在已经走出四川,并远销国外。
太伏火腿
皮黄亮,瘦肉红、肥肉透。脂香浓郁,咸度适中,肉质细嫩且肥而不腻,营养丰富,是馈赠、自享的上乘之选,太伏火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老卤匠肖鸭子
凭借独特卤制技艺,鸭子色泽诱人,口感醇厚,深受当地人喜爱。老卤匠肖鸭子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泸州白糕
始于1920年,色泽雪白,口感松泡香甜,点缀芝麻红点,充满泸州特色,泸州白糕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泸州红桥猪儿粑
外皮软糯,内馅丰富多样,有甜有咸,是泸州人难忘的儿时味道。泸州红桥猪儿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泸州#首个世遗春节来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