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夹江年画
周杰华 江文远
夹江县木版年画是四川三大年画(绵竹、梁平、夹江)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用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久负盛名。夹江年画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夹江年画起源于明代初期。到了明代中期,县上已有专门制作年画的作坊。到了清代,年画制作已形成行业。后来,随着夹江纸业的发展,年画制作逐渐繁荣,到了民国时期,夹江县城及近郊已有大小作坊20多家,城内(北街、西街)有专门经营年画的店铺,其中著名的“董大兴荣”已是享有盛名、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号年画作坊。
此期夹江年画年印销量已达1000多万份。除满足本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云南、贵州及东南亚各国。
那么,夹江年画为什么能经久不衰,繁荣发展呢?那是与夹江年画特有的制作艺术分不开的。
夹江年画(图源:夹江新闻网)
从内容上看,夹江年画内容丰富。有以民间生活习俗为主的风情画,如《男十忙》《女十忙》《耕读传家》《闹元宵》;也有以传统故事为主的戏曲图,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穆桂英挂帅》《张良吹箫》;有平安祥和欢乐的主题,如《人丁兴旺》《五谷丰收》《财源涌进》《吉祥如意》;还有描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风景画,如《峨眉风光》《西湖十景》等。另外,神话传说和民俗门神也是夹江年画的主要内容,如《一团和气》《八仙过海》《耗子结亲》《狮子会》、秦叔宝、尉迟恭、钟馗、哪吒、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灶神、土地等。抗日战争时期,戚继光、史可法、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也进入年画题材。此外,还有大门两旁的武门神、影壁墙上的福字灯、房间中堂的金童子、窗户两旁的月光画、牛棚禽圈上的避瘟神、粮仓上社稷神等等。
从表现形式上看,夹江年画有以下特点:一是年画形象饱满。夹江年画中不管是英雄豪杰还是平民百姓,其造型一般都较为丰满挺拔,健壮美丽,具有吉祥喜庆气氛,特别适合节庆所用。
二是线条的严整简洁。工匠们以刀代笔刻出的线条爽快利落、粗犷清晰,每幅作品都有强烈的整体气势和古朴的装饰效果。
三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夹江年画的色料直接从矿物或植物中提炼,分黄、丹、紫、绿、蓝、黑六6种。其中,黄色用槐树花炒热磨碎成粉,加矾水熬煎而成;红色用云南红木劈碎上锅煮熬,出色后加灰搅拌,滤出杂质后再加矾即成深红色。各具特点的颜色巧妙地配合在画面中,冷暖对比鲜明,充满着炽热跳跃的生活韵律。
夹江年画《鲤鱼跳龙门》(图源:乐山文旅)
在印制技法上,夹江年画制作采用古老的木板套印技法,由民间艺人手绘画稿,然后将画稿贴在木板上用刀刻出画板(线板与色板),印刷时,先用线板印出黑发、眉眼及衣饰墨线,再用色板一遍一遍套印,少则套印5至6遍,多则套印七八遍。
夹江年画的创作和印刷用纸,多是本地出产的连史、水纸、对方、贡川、川连等手工竹纸,这种纸张具有“颜色柔嫩、墨迹鲜明、不蠹不蛀”等特色。它的耐折性很高,颜色蜕变极小,用这种纸张印制的年画几十年上百年后,纸张色调和柔软性仍保持不变。
最能代表夹江年画特色的当数“黄丹门神”了,这种年画以来自重庆的石矿颜料作主料,加清油,掺干胶,用热水拌合而成,经风吹日晒,久不褪色,如经风雨,更显得艳丽鲜明。从明代到民国数百年历史中,夹江的老百姓不管贫穷或富有,过年过节时一般都要用一幅黄丹年画来装点门面。
商场里的夹江年画展陈(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图)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杰华 江文远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