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门神
吉光瑞彩护重门
李 波
在阆中以及川北一带春节的历史长河中,画门神,算是春节来临之际,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的一种表达形式。
千门万户,新桃旧符。所谓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始于何时呢?阆中一本名叫《春节之乡》的文化集成书或许可以作出回答。2017年3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该书,其“阆中门神”一文中有这样叙述:昆仑阆风,天地之门,日月所入,众神所居。
数字艺术门神年画《新年门神》(陈安笛)
据阆中市原美协主席、门神绘画大师陈文大介绍,历史上,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少的神,门神是其中的一种,被认为可以保护家宅平安。
原本门神诞生日为正月十五,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张贴门神的时间提前到春节前。
历史上,阆中较早的门神集中在城南的几条小街小巷,如米粮市、白花庵、笔向街、屏江街。而街道最长的北街,门神最多。
传统木版门神年画《神荼·郁垒》(佚名)
20世纪初,民间画匠再度在阆中城乡活跃起来,绘门神的风尚一时蔚为壮观。阆中南街的秦家大院保留至今的门神,就是当时留存下来的。20世纪60年代,民间剪纸艺人王文坤在自家门上刻了一对小门神,被视为阆中门神几经毁灭的绝响。
阆中门神的制作分起稿、刻板、印墨、施彩几道工序。首先,由技艺娴熟、绘画功底扎实的画师完成线稿,然后,把线稿反贴在木头上,雕刻成画板。刻板完成后,把调好的墨刷在木板上,铺上阆中本地特产的粉纸笺,线稿的图案就印在纸上了。
与其他地方的年画不同,阆中门神是刻绘在门上的,成为永久性建筑装饰,或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或具备建筑构件性质,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
陈文大说,薪火相传中,阆中门神艺人运用色彩和笔法进行开相(即脸部绘彩),并在与灯戏、皮影的相互影响中吸取精华。
而今,阆中门神的特点是顶天立地、构图饱满、画法豪放、精美绝伦、工艺考究、色彩鲜明、形神兼备、威武雄壮。
每逢新年,必祭门神。由此,阆中门神成为一种民俗,在当地世代相传。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波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