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虽然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但是尚无灭族之灾。甲午战争则是一场由日本发起有预谋逐步蚕食中国的战争,如果说之前的列强只是想获得在华利益的话,那么日本则是想把中国全部吞并。甲午战败之后,大量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在日本民族主义的促使下提出“五族大同”,多名民族融合。
中日甲午战争
一.日本的明治维新与同治中兴
日本和中国的近代大致相同,日本以1853年的黑船事件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中国则是在184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列强的出现同时冲击着日本的江户幕府以及中国的清政府,中日双方都采用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想要摆脱西方列强的统治维持本国独立,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1.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涌现出大量的爱国武士,这些武士包括以久坂玄瑞为首的尊王攘夷派,但是最终在列强和幕府镇压下宣告失败。革命人发现日本被列强欺压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的幕府,随后产生倒幕派,想要通过诉诸武力的办法使得日本成为一个属于日本人的国家。1867年,德川庆喜将国家的政权归还给天皇,标志着倒幕的成功,明治天皇顺利接管日本国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 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出台各种政策,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其中包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装备;创建国有企业体系;奖励国产,鼓励出口等。
- 在政治上发布《五条誓文》,废除传统意义上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废藩设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等。
- 在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大兴教育,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意义上的教育,选派留学生去英,美,法,德等先进的国家留学等。
- 在军事上参照英国海军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颁布征兵令,凡20岁以上男子须服兵役等。
日本的有志之士
2.中国同治中兴
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出兵中国,在获得战争胜利之后开始摄取在华利益。美,法,俄看到英国如此轻易的战胜中国,于是纷纷找借口逼迫清政府签下不平等条约,来获取在华利益。清政府在饱受屈辱之后,痛定思痛想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持清政府的统治,于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同治年间开展了一系列的自强运动,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年间,清政府施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 在经济上恢复生产,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种发放粮种;引进西方先进的而生产技术,兴办民用工业等。
- 在文化上增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笼络人才;兴办报纸;选派留学生至美,法,英,德等国家等。
- 在军事上建立北洋水师,创办军事工业,开办军事学堂等。
从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政策不难看出,明治维新是结合政治体制,军事,文化为一体的改革,而清王朝则是单单的进行军事方面的改革,虽然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军事实力总是可以依赖于国家的体量大,在器物上略胜于日本,但是在甲午战争中发现,战争并不是单纯的比拼武器,更重要的是战争中的人。孙子兵法中也说“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日本赌的是国运,而清政府只是消极应对。
二.中日甲午战争和西方列强侵华的目的
西方列强来中国的目的是掠夺原料和市场,鸦片战争的起因是因为中印贸易逆差。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资产借机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英国企图通过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但是当时中国以自己自主的小农经济为主,所以说当时中英贸易每年中国可以净赚二三百白银 。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向中国走私鸦片,来逆转中英贸易逆差。林则徐在道光皇帝的支持下为了延续统治虎门销烟,直接导致中英矛盾激化,所以说英国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掠夺市场和原料。
丰臣秀吉:首先提出进攻大明,将中国的领土纳入日本版图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志。 ——丰臣秀吉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相较于英国而言目的发生了改变,目的是将中国全部侵占,这件事在明朝的时候就被丰臣秀吉提出,等到近代的时候长州藩士吉田寅次郎再次提出。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部署之下,1879年通过废琉置县将琉球改名为冲绳县。日本军国主义的第二步就是占领朝鲜半岛,以此作为基础进攻中国。当时的清政府对于日本的目的是相当清楚的,所以坚决援助朝鲜,进而发展成为甲午战争。
三.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清政府割地赔款,同时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当时的西方列强,中国人还可以用“阿Q精神”来自我麻痹,那么输给日本人就让中国人感觉到深深的羞辱感。在中国的历史上,日本多次想要侵占中国都无功而返,一个“蛮夷”小国也能将中国击败,无论是当时的清政府还是中国人民都是不能接受的,这也就促使当时的中国人开始进行反思。
1.华夷之辨
中国传统国际观——华夷之辨
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主要是儒家“天下”的秩序观。梁启超 曾说道:“我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使之,故吾中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名之称禹城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国。”这就是儒家天下观,这就导致中国人的世界秩序观是中国中心论,以华夏为中心而其他地方统称为夷,在古代的日本也被称为“东夷”。
2.华夷之辨到以日为师
甲午之战中,中国人最瞧不上的日本一反常态将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按在地上摩擦,这就直接导致华夷之辨的土崩瓦解。如果说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中国的士大夫阶级还可以自欺欺人,那么在甲午之战中面对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华夷之辩的理论体系也随之消散。当时的清政府随即放下身段,1896年开始往日本派遣留学生。日本此时已经完成脱亚入欧,向西方学习不如向日本学习。
中国赴日留学生,后排左一为蔡锷将军
1.中日文化同文同种,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一开始的主流思想都是儒家学说,所以说清政府向日本学习的话可以减少一些障碍,使得学习更加的便捷。
2.清政府的目的是想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中天皇的“中央集权”正是清政府所想要的特权,所以说向日本学习符合自己预期,维持统治。
3.在经济方面,日本由于与中国只是一海相隔,这就导致将一个留学生送到西方的预算可以多送几个人到日本,在面临大量赔款的清政府派遣日本留学生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四.日本留学生作为民族意识觉醒的先驱者
1.留学生感受的危机感
当时的日本国内表现出狂热的爱国主义,无论是日本传统武士道,吉田松阴提出的“大和魂”还是“日式自由主义”所表现的强烈的与国家政权一体系的倾向,以及日本教育书本中宣扬的民族主义都让中国留学产生本国的民族意识。这种新产生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潜移默化之中对留学生的思想进行改变。
列强环伺,清政府面临将被瓜分的危险境地
中国有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国留学生走出封闭的清朝统治,在日本更直观的看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扩张和侵略。在当时由于日本甲午战争获取大量赔款和在华利益的驱动下,西方列强正在蠢蠢欲动,中国将面临被瓜分的严重危机感压迫下,救亡图存的群体意识也开始在留学生的心里自然迸发。
2.日俄战争,留学生民族意识的爆发
日本完成华丽转身,日俄战争时对待列强的“嚣张”
俄日战机自去年六月,屡起屡伏,直至今日,而其势殆将爆裂,不可终日...举四千万人,如狂如沸,摩拳擦掌,以待战争。祈神祈佛,以望战争。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僧无俗,无一不歌舞战争。 ——梁启超《新民丛报》
日俄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朝野上下,同仇敌忾,日本民族主义大大的激发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日俄战争也是东亚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与西方列强进行正面对抗。相对于清政府作壁上观而任由两个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战争,当时的留学生一方面对于清政府无能的痛心,还有一方面就是对于日本民族意识的惊叹,这也是留学生民族意识的爆发点。
3. 五族共和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首先提出“五族大同”,这是参照恒钧,乌泽声等一批满族留学生在北京创办的《大同报》中专门提倡“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为宗旨,宣传“五族大同”。清政府的统治者也知道单只靠满族不足以挽救自己的统治,虽然在清朝的历史上多次提出“满汉一家亲”的政策,但是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民族平等,如今只有形成由五族形成的统一民族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持住自己统治。
五族共和的国旗:分别代表汉(红)满(黄)蒙(蓝)回(白)藏(黑)
孙中山作为革命派领袖在清王朝灭亡之后,191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论:“国家资本,在于人民。和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为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南北议和之后,五族共和成为全国的思想。自此中华民族完成了民族一统,将原先的各民族进行融合成新的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也开始觉醒。
五.多民族融合的意义
甲午战争失败,东夷日本打败了高高在上的清王朝,这就导致原本“华夷之辩”的框架土崩瓦解,清政府为图自救派遣留学生前往日本。这批留学生以及中国在日知识分子在日本民族主义的洗礼之下,提出“五族大同”,随着新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及民族之间的日趋平等,将原来“汉,满,蒙,回,藏”融合成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民族。
五四运动
民族的统一使得全国人民同时作为国家的拥有者,民族的统一为国家统一打好民族基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以学生为首发起的五四运动,进而全国民族资本家,工人农民的参加无不诠释着民族统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