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乙巳蛇年春节更具意义。祖国大地,广袤辽阔,各地年俗同中有异,别具特色。作为文旅大省的广东,冬天温暖如春,诚邀海内外朋友到广东过大年,品味岭南的年味与繁华。时值新春佳节,新快报“推荐官”将用文字与镜头带领读者踏上文化中国行,来一场年味追寻之旅,去感受春节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去体验那份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新快报“推荐官”梁燕芬:家家裹蒸 烟火年韵


■新快报“推荐官”梁燕芬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清代诗人王仕祯这两句诗描述的盛况,大抵也是长在肇庆人血肉里的画面。包裹蒸、烚裹蒸、起裹蒸、吃裹蒸……已有两千年历史的裹蒸,如今是广东省非遗,它犹如进入新一年的钥匙,见证了肇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望来年蒸蒸日上。

裹蒸:繁杂琐碎中的幸福

记忆中,每到年底,全家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到包裹蒸这件大事上。对于我来说,那真是一段既开心又痛苦的时光。

肇庆裹蒸和其它地方的粽子不同,一个裹蒸,至少是成年男子两个拳头那么大,冬叶、糯米、绿豆、肥瘦相间的猪肉、五香粉、油、盐是制作裹蒸的主要原材料。看起来材料所需不算多?然则工序很是繁杂。就拿洗冬叶来说,上千张新鲜冬叶首先过水蒸煮,然后用抹布清洗每一张叶子。老妈一向要求高,单单是“洗冬叶”便要洗三次。其他步骤诸如洗糯米、淘绿豆、腌猪肉等同样需要费很多工夫。


■每到年底,肇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到包裹蒸这件大事上。

以上准备工作需时两天,便进入包裹蒸环节。包裹蒸需用到一顶特别编织的“笠帽”。老妈说,拥有一顶漂亮的“笠帽”,才能包出造型靓仔、有棱有角的裹蒸。120个裹蒸包完,老妈费时约4个小时。在一众亲戚朋友中,老妈这个速度遥遥领先。老爸负责“绑裹蒸”——用水草把裹蒸包裹严实。如何捆绑,这个过程也非常讲究。我和弟弟只能在旁边打杂。

万事俱备,只等下锅。烚裹蒸,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用砖头垒灶,上面放着一个一米多高、80厘米宽的锌铁桶,柴火“烚裹蒸”十二个小时,裹蒸出炉的时候,往往已是凌晨了。然后一家人又着急忙慌“起锅蒸”——用清水将外表油腻的裹蒸清洗并摆放整齐。


■已有两千年历史的传统美食肇庆裹蒸。

年味,最是妈妈的味道

小时候,总觉得包裹蒸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长大了,却觉得这种“折磨”也是甜蜜的。如今回忆起种种制作的细节,依旧清晰无比。这是年味,是妈妈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老爸脑出血做了手术之后,很多记忆都有些错乱了,唯独对于有关裹蒸的一切,他记得很清楚。除夕前几天,他便像孩子那般,不停跟我们嘟囔,“我最喜欢吃你们老妈包的裹蒸了。”

从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吃裹蒸。如今,裹蒸已进入到专业化生产阶段。在肇庆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裹蒸了。其实,除了妈妈辈,我以及同龄人会制作裹蒸的人甚少,“00”后更不用说了。

因为包裹蒸实在太累人,如今老妈渐渐老去,也不被我们允许每年都搞这么一遭了。老妈就会“退一步”达成目的,“不包裹蒸,过年好像都跟着缺了一角。我不包一百个那么多,我就包20个,不会累人的。”于是,我们也不好再阻挠了。

新快报“推荐官”梁贤安:千年砚韵 文脉悠长


■新快报“推荐官”梁贤安

初春时节,我漫步在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一种古朴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石板路蜿蜒延展,灰瓦青砖的老屋错落有致,每户人家门前的砚石堆如小山。在房檐下,有村民正专心致志地雕琢手中的端砚,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自唐朝起,白石村便有制作端砚的传统,至今已有1300多年。


■肇庆市端州区白石村家家户户门前砚石堆如小山。

匠心不息 传承不止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千多年前,“诗鬼”李贺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一诗中这样盛赞端砚,更是发出了“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的惊叹。苏轼南下路过端州时,深感于采砚工的艰辛,亦留下“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的砚铭。

端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首,以其石质细腻、研墨流畅、蓄水持久而闻名。我对端砚的最初记忆,源自中学美术课上的一方砚台。那时,当地美术老师会特意开设砚文化课程,讲述端砚的千年历史与精湛工艺,同时把书法、绘画、拓片的学习融合到一起。“直接用墨汁不行吗?”当时不少同学质问。老师微笑着摇头:“古人写字前都要亲手磨墨,才能体会端砚的妙处。”墨香氤氲间,砚台不仅是研墨的器物,更让我对这门古老技艺生出几分敬意与好奇。

位于肇庆市端州区的白石村,是端砚的发祥地。从唐代起,制砚就成了村民的主要手艺,一代代传承至今。小时候,我曾见过工匠们在简陋的小作坊里埋头雕刻。如今,村里建起了艺术馆和现代化工作坊,既能加工制作,又能展示销售。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客户慕名前来购买端砚。


■端砚制作的雕刻工具。


■白端砚《兰亭砚》。

砚艺流芳 文化兴村

端砚作为中国传统书写工具,与书画艺术一同流传至今。在过去,端砚和端砚艺术是曲高和寡、遥不可及的艺术珍品。如今,走进城区,车辆行驶在砚都大道、紫云大道上,逛牌坊公园,接连映入眼帘的是端砚浮雕、端石砚台……端砚元素已经在城市基础设施与重大活动中随处可见。

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传承端砚技艺,肇庆在白石村建起了端砚博物馆,每年举办多场专题展览等活动,将已经封坑的几大坑洞做成景区灯,让端砚和端砚艺术变得更加“可看、可触、可感”。这个融合了端砚制作、展示和体验的文化村,已经成为肇庆春节的热门打卡点之一。

■出品:冯树盛 李青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梁贤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