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吃年饭

民间一般认为,春节期间指的是从初一到十五;在这期间,每天都有特定的饮食风俗。要说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恐怕一般人都会认为是饺子;然而,但实际上,在春节期、出镜率最高的并不是饺子。下面年父和大家具体回顾一下。

正月初一:饺子

饺子的外形很像元宝,大家希望通过在“更岁交子”时吃水饺、来表达“招财进宝”的愿望。

正月初二:面

这天的特定食品是面条,寓意是条条顺;人们通过吃面条的方式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各方面条条理理、顺顺利利的希望。

正月初三:饸子

初三饸子往家转(赚),寓意财源不断。

正月初四:折箩,烙饼炒鸡蛋

一方面因为前几日的饭桌上荤腥过重,一方面是出于勤俭持家的考虑,将前几日的剩菜烩在一起煮着吃,一方面有助于消化,一方面也避免了浪费。


韭菜盒子


吃韭菜盒子

正月初五:饺子

"破五"这天家家户户要再吃一次饺子。包饺子时,要一下一下地狠狠地捏饺子皮,叫做“捏小人嘴”;做饺子馅时,菜板要剁得叮咚响、声震四邻,表示自己正在剁"小人"。

正月初六:煎饼

初六有送穷鬼的民俗,在这一天要给穷鬼供煎饼。

正月初七:面条

初七为人日,初七的面条叫拉魂面;意思是大家在过年时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到了、就该把心收回来,准备上班、投入工作了。

正月初八:元宵、饸子

顺星散灯花,祭星仪式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当天也有吃饸子的习俗,民谚称:饸子夹八,越过越发。

正月初九:饸子

民谚称:饸子夹九,越过越有。

正月初十:莜面

正月初十,是老鼠嫁女的日子,蒙晋地区有吃莜面、给老鼠道喜的习俗。莜面即是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

正月十一:饸子

民谚称:饸子拐弯得利多。

正月十二:饺子

各家要在这天包饺子;饺子要捏成老鼠模样,这叫“捏老鼠嘴”。把老鼠嘴捏死,老鼠就不能“咔喳咔喳”地嗑东西了。


韭菜盒子

正月十三:元宵

民谚称:“上灯圆子、落灯面。”圆子就是元宵。

正月十四:亮眼汤、糟羹

这是为了调整好状态,迎接灯节、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十五:元宵

民谚称: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谐音是团圆,寓意团圆美满。

那么,我们汇总一下、将春节间的饮食习俗总结一下,排名靠前的分别是:

饼:初四烙饼、初六煎饼,两天要吃;

面:初二、初七、初十,三天要吃;

元宵:初八、十三、十五,三天要吃;

饺子:初一、初五、十二,三天要吃;

饸子:初三、初八、初九、十一,四天要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