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引言:

"你一个二婚的,也配嫁到我们王家?"婆婆的一句话在院子里回荡。

三十五岁的秦小云嫁给了王家庄有名的"懒汉"王大根,村里人都等着看她的笑话。

然而一年后,这个被人看不起的二婚女人不仅让婆婆对她客客气气,

还让全村人都羡慕王家娶到这么个好媳妇。

1.

1989年的王家庄,正值麦收季节。

王大根蹲在自家的土炕上,手里捏着一根已经发黄的旱烟。

今年他已经42岁了,却还是一个光棍。



"老大,你这样下去可不行啊!"王母坐在门槛上择着菜,语气里带着责备,

"你看隔壁李二家的小子,比你小十岁,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王大根没有说话,只是狠狠地吸了一口烟。

他知道,整个村子都在背后议论他。

前几天在村口打麻将,他还听见赵寡妇在背后嘀咕:

"这王家老大,怕是要打一辈子光棍咯!"

这样的话,他已经听了太多。

村里人都说他"命硬",打小死了爹,上头没有兄弟姐妹,就他一个独苗。

年轻时忙着照顾母亲,错过了最好的婚配年龄。

等到而立之年想要成家,却发现村里适龄的姑娘早就被挑光了。

"咚咚咚",院子外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大根在家不?"是邻居李婶的声音。

王母赶紧起身去开门,李婶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二话不说就坐到了炕边。

"大根啊,婶子给你说个事。"

王大根抬起头,看见李婶脸上挂着笑容。

"镇上有个女人,叫秦小云,今年47岁,是个二婚的。"

李婶压低声音说道,"她男人早些年出车祸死了,一个人带着老母亲过日子。"

"我托人打听过了,人品不错,就是年纪大了点。"

"寡妇啊?"王母皱起眉头,"这不是让人笑话吗?"

"笑话什么?"李婶提高了声调,"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个?"

"再说了,你儿子都多大年纪了,还能挑什么?"

王大根站起来说:"不行!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要别人剩下的!"

"你个死脑筋!"王母突然给了他一个脑瓜嘣,

"你以为你还是二十几的小伙子?"

"你看看村里人怎么说你的!"

"前几天,你叔家老三还说,你这样下去,以后有个三长两短,连个给你送终的人都没有!"

这句话说到王大根心坎上了,他颓然坐下。

李婶见时机成熟,赶紧说道:"这样吧,后天是集市,我带你去见见。"

"你要是觉得行,咱就定下来。要是不行,当我没说过。"

就这样,在母亲的逼迫和李婶的撮合下,王大根勉强答应了。

几天后,王大根和秦小云见了面,两人感觉都不错。



很快,事情就定了下来,婚礼定在了八月十五。

那天,王家院子里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当身穿红色旗袍的秦小云出现在院子里时,村里人的议论声更大了。

"你瞧瞧,这都多大年纪了,还穿得这么招摇。"

"听说是个二婚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会来事。"

"可不是嘛,人家都不要的,便宜咱们王大根了。"

这些话,都一字不落地传进了新娘的耳朵里。

秦小云紧紧地抿着嘴唇,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倔强。

2.

婚后的第一个月,王家的日子并没有因为添了个人而变得热闹。

王大根依旧早出晚归地在地里忙活,

秦小云则要面对婆婆时不时的冷嘲热讽。

"你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连个像样的嫁妆都没有。"

一天早上,王母看着厨房里破旧的锅碗瓢盆,又开始数落起来。

秦小云低着头继续择菜,手上的动作却没停。

第二天一早,她就背着个竹篓,走了十里路到镇上。

镇上的早市热闹非凡。

秦小云找了个角落,支起一张小桌子,摆上了自己腌制的咸菜。



这些咸菜是她连夜赶制的,用的是她前夫家传的独特配方。

"大姐,这咸菜怎么卖?"第一个顾客是个骑自行车的邮递员。

"两毛钱一斤。"秦小云说完,顺手递给他一小块尝,"您先尝尝。"

邮递员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味道真不错,给我来五斤!"

这一天,秦小云卖出了二十多斤咸菜,赚了四块多钱。

虽然不多,但这是她嫁到王家后挣的第一笔钱。

消息很快传到了村里。

"听说了吗?王大根家那个二婚媳妇去镇上摆摊卖咸菜了。"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闲汉正在打牌。

"咸菜有什么好卖的?我家地窖里多的是。"赵寡妇不屑地说。

"可人家卖得好啊,听说一天能赚四五块钱呢!"

这话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要知道,那个年代,村里人种地一天也就挣一两块钱。

秦小云的生意越做越大。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腌制咸菜,然后赶早市。

渐渐地,她有了固定的客源,甚至有人专门从县城来买她的咸菜。

三个月后,秦小云拿出了攒下的钱,在镇上最热闹的街道租了间小店面。

这天晚上,她特意蒸了一桌子菜,想和家里人分享喜悦。

"开店?"王母放下筷子,"你一个女人,抛头露面的像什么样子!"

"就是,"王大根也开口了,"你天天往外跑,村里人怎么看我们王家?"

秦小云没说话,默默收拾了碗筷。

第二天一早,她还是按计划开了店。

开店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

镇上另一家咸菜店的老板带人来闹事,说秦小云抢他的生意。

秦小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咸菜和对方的摆在一起,让顾客当场品尝对比。

结果自然是秦小云的咸菜更受欢迎。

但她并没有得意,反而请那个老板喝茶,和他分享了一些腌制的小技巧。

这一举动让对方深受感动,后来反而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生意越来越好,秦小云开始雇人帮忙。

她优先考虑村里的妇女,特别是那些家境困难的。

赵寡妇就是第一个被雇佣的,每月能拿到四十块钱的工资。

"你们知道吗?"赵寡妇在村口大声说,

"小云姐的咸菜是真有一套,光配料就有十几种"

"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忙活,比我们种地还辛苦!"

半年下来,秦小云不仅还清了租金,还在镇上最繁华的街道买下了一间店面。

当她拿着房产证回到家时,王母正在院子里晾衣服。

"这是什么?"王母接过房产证,手都在发抖。

"这是咱们家的店面。"秦小云说,"以后不用交租金了。"

王母愣在原地,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她想起自己这半年对儿媳妇的刁难,心里既愧疚又感动。

但好景不长。

一天,镇上突然传出谣言,说秦小云的咸菜配方来路不正,是从前夫家偷来的。

更有人说,她用不正当手段笼络客户,这才生意兴隆。

这些流言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王大根心里憋着一股火,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替妻子辩解。

而秦小云,仿佛没听见这些闲言碎语,依旧专注于她的事业。

3.

1990年春节前夕,秦小云的咸菜生意已经发展到了三家连锁店。

她的成功引起了县里电视台的注意,一个记者专程来采访这位"咸菜女王"。

采访当天,记者的一句话,让现场的村民顿时炸开了锅。

"秦师傅,真是你啊!"记者老张激动地说,

"我认识你前夫张德明,他生前在我们台当过司机。"

原来秦小云的前夫张德明,是县电视台有名的"咸菜大师",

他们家的祖传配方在县里很有名气。

"我就说嘛,她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做出这么好吃的咸菜!"

村口茶馆里,赵寡妇的声音特别响亮,"原来是偷了人家的配方!"

消息传到张家村,张德明的弟弟张德才带着几个村民气势汹汹地来到王家庄,

要找秦小云"讨说法"。

"这配方是我们张家祖传的,你凭什么用?"

张德才指着秦小云的鼻子大骂,"你这是偷!"

围观的村民越聚越多。

王大根站在秦小云身边,攥紧了拳头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秦小云突然转身进了屋,拿出一个破旧的笔记本。

"这是你哥亲手写给我的。"秦小云的声音很平静,

"我和他结婚那年,他就把这个本子给了我。"

"他说,我做的咸菜比他还要好吃。"

张德才一把抢过笔记本,翻开一看,确实是他哥的笔迹。

但他还是不依不饶:"那也是我们张家的!现在我哥不在了,这配方就该回到张家!"

"好,"秦小云说,"我可以把本子还给你们。"

"但是,我要当着大家的面说清楚一件事。"

她走到院子中央,环视着周围的人群:"这个配方,确实是张家的。"

"但现在我用的配方,已经不完全是原来的了。"

"这一年多,我根据顾客的反馈,改良了很多次。"

"比如加入了本地特产的野山椒,还有自制的糖醋汁。"

"这些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

"你胡说!"张德才还想争辩。

"要不这样,"秦小云说,"明天我在店里做一次现场演示。"

"你们按照原配方做,我用我改良后的配方做,"

"让大家一起来品尝,看看到底哪个更好吃。"

第二天一早,秦小云的店门口就挤满了人。

张德才带着他们村最好的咸菜师傅来了,两边开始同时制作。

整整一上午,店里飘着各种调料的香味。

到了中午,两种咸菜同时出炉。

围观的群众纷纷品尝,很快得出结论:

秦小云的咸菜虽然保留了张家的特色,

但口感更加丰富,特别是那股若有若无的辣味,让人回味无穷。

"这确实不一样,"连张德才也不得不承认,"我哥在世的时候,从没做出过这种味道。"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张德明的老母亲,坐着三轮车来到了现场。

"小云啊,"老人颤巍巍地说,"你这孩子,这么多年也不来看看我。"

秦小云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娘,我...我怕您见了我伤心。"

老人拉起她的手:"傻孩子,你爱德明,照顾他到最后一刻。"

"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让我一定要把这个给你。"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是一张发黄的纸,上面写着:"我张德明在此声明,家传咸菜配方赠与妻子秦小云,望她继承发扬。"

纸上的日期是张德明去世前一天。

看到这张纸,张德才一下子愣住了,周围的人群也安静下来。

秦小云抱着老人痛哭起来:"娘,这些年我一直记着德明的话,要把咸菜做好。"

"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这一天之后,没人再说秦小云的闲话。

她的咸菜店不仅保住了,生意反而更好了。

人们都说,这不仅是一门好手艺,更是一份难得的真情。

但秦小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她开始教村里的妇女们制作咸菜,还专门成立了培训班。

她说:"手艺不是独占的,好东西要让更多人受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