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龙,我跑丢了一只鞋

□ 徐天喜

自我有记忆以后,元宵节镇上烧火龙的盛况,便如影随形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最难忘的是有一年,我们几个小孩决定自行前往镇上看烧火龙,以便用压岁钱买来“火捻子”,亲自参与烧火龙。元宵节那天傍晚,我们几个早早吃完汤圆,就飞也似地直奔镇上。

夜幕初降,月亮还没露脸,龙狮锣鼓已在镇外马路上响彻云霄。人们提着灯笼,从各条街巷汇聚拢来;镇外的人们则举着火把,从田间小路向镇上汇聚;甚至还有很多人,从更远的十里八乡赶过来。此时蜿蜒的大马路上,锣鼓声震耳欲聋,人声鼎沸,人群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

在紧密的锣鼓声中,一条喷射着烟花的十五节彩色火龙,摇头摆尾,逶迤而来,腾挪舞动,虎虎生风。舞龙的青壮汉子,打着赤膊,头顶白巾,身着短裤,打着赤脚。龙头前方几个打铁花的人,将一勺勺铁水抛向空中,空中即刻散放出耀眼的铁水花朵,然后缓缓落在火龙及舞龙人身上,继而落地,火星四溅。赤身又赤脚的舞龙人,为了躲避铁花的炙烤和灼烧,不得不频繁地移动和换脚跳跃,使得火龙舞动得更加矫健有力。此情此景,喝彩声此起彼伏,场面极为热烈。

据民间传说,用铁花和烟花烧火龙,舞龙人赤身赤足地沐浴铁花和烟花,都是为驱邪避灾,获得吉祥。因此,许多居民自备鞭炮、烟花、火捻子,纷纷点燃,不断扔向火龙和舞龙人。一些有商业头脑的街民,就在现场售卖“火捻子”和土烟花。我们几个小伙伴,毫不吝惜地掏出压岁钱买来“火捻子”,挤进人群,近距离地朝着火龙,酣畅淋漓地喷射,那种兴奋与快感,只有孩子才能体会。

沐浴在铁花烟花雨里的火龙,在拥挤的马路上缓缓行进,人潮在喧闹中涌动不息。我们几个在人流中被挤得东倒西歪,早已看不到火龙与铁花的壮丽。突然,一阵骚动的人流将我的一只鞋踩掉了——那是我过年才穿上的新鞋呢——我着急地呼喊“我的鞋……”但这微小的声音很快被人群的喧嚣淹没。

幸运的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并未被冲散。我手里提着幸存的那只新鞋,赤脚随着火龙涌到马路尽头。此时,锣鼓声暂停下来,火龙、鞭炮、铁花、烟花也归于平静。抬头仰望,又大又圆的月亮,悬挂在皂角树梢。时间快到半夜。

稍息之后,锣鼓声再次响起,“谢龙”的时刻到了。跟随锣鼓声的节奏,火龙被牵至镇外小河边。河岸上,香案上的供品、香蜡纸烛早已备好。主祭人点燃香烛,焚烧火龙,口中念念有词:“……祈愿龙王爷保佑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焚龙的红光映亮天空,人们这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那年元宵跑丢的那只新鞋,成了我心中难以释怀的回想与遗憾。也正是那只跑丢的新鞋,让我永远忘不了烧火龙的壮观场景。元宵节烧火龙的习俗,在我家乡一直延续至今,并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所在地被命名为省级“火龙之乡”,并建立了火龙广场。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烧火龙的盛况依旧不减当年——今年的元宵节,我自然也会前往现场,回味当年那跑丢新鞋的点点滴滴……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岁月长河逛元宵

□ 蒋清浅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宵节,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佳节,于古人而言,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是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节便已初露雏形。汉武帝对“太一神”极为尊崇,在正月十五这天,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通宵达旦地燃灯敬神。这一庄重的仪式,或许便是元宵节最初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从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变成全民参与的欢庆节日。

到了唐朝,国力昌盛,文化繁荣,元宵节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据记载,唐朝的元宵节假期为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每至此时,长安城内张灯结彩,宛如白昼。“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花灯,这些花灯造型各异,有活灵活现的动物灯,仿佛下一秒就能奔腾而起;有姿态优美的仙女灯,衣袂飘飘,仿若从仙境而来;还有讲述着神话故事的人物灯,栩栩如生,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赏。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元宵节的热闹程度更是达到了新的巅峰。假期延长至五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这期间,不仅城市里热闹非凡,就连乡村也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之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生动地描绘了宋朝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元朝时期,虽然统治者来自草原,但他们也对元宵节的热闹庆典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在元大都,元宵节同样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宫廷内会举办奢华的宴会,贵族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品尝着珍馐美馔,欣赏着精彩的歌舞表演。民间则依旧保持着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习俗,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元宵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明朝的元宵节假期长达十天,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这期间,除了传统的活动外,还增加了戏曲表演、杂技魔术等节目。人们可以在街头巷尾欣赏到精彩的演出,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清朝时期,元宵节虽然假期有所缩短,但热闹程度丝毫不减。在紫禁城,皇帝会与后妃们一同观赏花灯,举行盛大的宴会。民间则会举办各种庙会,人们在庙会上购买年货、品尝美食、观看表演,尽享节日的欢乐。

古人的元宵节,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是亲情、友情与爱情的交融。在那灯火阑珊处,有孩童的欢声笑语,有恋人的深情凝望,有家人的温馨团聚。虽然时光流转,如今的元宵节庆祝方式与古人已有诸多不同,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始终未曾改变。当我们在现代的元宵节里赏花灯、吃元宵时,不妨也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元宵节的独特魅力,让这份古老的节日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佳节倍思亲

□ 谭格

春节是亲情的思念
冰雪封尘的归路
也挡不住游子回家的脚步
倚门张望的双亲
望眼欲穿
早已把一桌丰盛年夜饭呈现
春节是红色的交融
喜庆的红春联,眩目的红灯笼
红门神、红窗花
还有那诱人的大红包
红得耀眼,红得心醉
把一年的祈福洒落四处
春节是欢畅的渲泄
震撼的爆竹声
礼花升空的啸叫声
追逐游戏的孩啼声
兄弟姊妹的行拳声
一浪接一浪
肆无忌惮的浪出无尽喜悦
春节是祭奠的问候
天堂的仙祖
您在那边还好吗
香蜡柱柱,青烟缕缕
婆娑的眼泪
捎去那血脉相连的怀念

(作者单位:南充市市场监管局)

一路花灯

□ 张春波

岁岁元宵,年年赏灯。

看,天真的孩子们一手牵着烛光映得通红的兔子灯,一手提着五色灯泡闪烁的金鱼灯,活泼可爱;商家的广告花灯霓虹耀眼、动感十足,而店铺外悬挂着灯谜的串串红灯笼则精致小巧,引人驻足;广场上的流星灯拖着长长的尾巴如雨般倾泻,亭台廊檐下的走马灯不紧不慢地转着,韵味悠悠……

一轮明月照元宵。然而,当几千盏“孔明灯”集体升空,把黑夜照得通亮,让农历的第一轮圆月也黯然。天灯飘飘,心也飘飘,因为它承载着新春的美好祈盼。

小河流水静悄悄。可是,今夜谁又能忽视它们呢?它们也是花灯的载体,让“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点燃蜡烛,许个愿,让河灯远航。无数盏河灯在河中心汇聚,连成一片,五彩斑斓,与河面上月亮、烟花的倒影以及沿河两岸的花灯交相映衬,甚是美观!

元宵,灯亮何处?在空中,在地面,在水上,更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路花灯,愿月圆人安。

(作者系广汉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李星彤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

审核 | 开永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