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湖北省钟祥市,在今日之中国不过是一座不起眼的县级市。但在历史上,钟祥名为郊郢,是楚国的陪都,算得上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此后的千年时间里,此地或名郢县,或名郢州,至元代改为安陆府。元末大乱之际,考虑到安陆紧靠汉水,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朱元璋特意命超级猛将常遇春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攻城。
安陆、襄阳跨连荆蜀,乃南北之喉襟,英雄所必争之地。今置不取,将贻后忧。—《明太祖实录卷十六》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此后因为安陆州为明世宗朱厚熜的“龙兴之地”,被升格为承天府,和京师北京所在的顺天府、陪都南京所在的应天府同级。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设立钟祥县作为承天府的治所,取“祥瑞钟聚”之意。
事实上有明一朝,安陆州总共出了三位亲王,但却封号各不相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郢靖王朱栋。
殉葬还是不殉葬?
朱栋,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五月十七日,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生母美人刘氏。在老朱的心中,后妃的作用是“资内助,广后嗣”,所以刘美人就此进封为惠妃。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年仅四岁的朱栋被封为郢王,封国湖广安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九月设立安陆中护卫,作为郢王府的护卫军。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按照《明史》的说法,洪武朝妃嫔在老朱死后全部殉葬,想来刘惠妃自然也不能幸免。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但是在明世宗下旨修纂的《兴都志》中,却给出了不一样的记载。这虽然是一本地方志,但它的作者之一顾璘是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王恪是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都不是等闲之辈。
郢王天性贤孝,尝念母皇惠妃刘氏久违侍养,奏取母兄散骑舍人刘敬至府,给赐田地,暇日率长史以下亲诣其第,赐宴命儒臣赋诗,王自序其端。—《兴都志卷七》
郢王之国安陆的时间是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距离朱元璋去世已十年之久。而他到了封国思念刘惠妃,但又苦于妃嫔不得离京,这才把舅舅刘敬接来郢王府孝顺侍奉。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新天子朱允炆暴力削藩,逼反了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经过三年的激战,燕军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由金川门杀入京师南京,朱允炆自焚殉国,朱棣随即篡位登基,改今年年号为洪武三十五年,定明年年号为永乐元年。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八月,制郢王仪仗。当年十月,朱栋和两个侄子兴平王朱尚烐、永寿王朱尚灴一起行冠礼。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十一月,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之女郭氏被册为郢王妃。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八月,郢王与王妃一起之国安陆州,四哥朱棣赐禄米一千石,免其护卫军屯田三年。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闰十二月,朱栋遵守“三年一朝”的祖训,来南京朝觐皇帝,朱棣则在皇宫华盖殿赐宴。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初一日,郢王朱栋去世,终年二十七岁,谥曰靖,谥法“宽乐令终”曰“靖”。对于郢靖王在封国的表现,史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谨礼法,端重简静,国中晏然。”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月二十九日,在确认没有怀上遗腹子之后,郢王妃郭氏自尽殉葬。郭妃生有三个女儿,她在临终前对着镜子画下自己的容貌,只希望女儿长大能知道母亲长啥样。从这个表现来看,郭氏舍不得女儿,肯定不愿意殉葬。可惜很多时候哪怕是王妃,哪怕是开国功臣的女儿,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弱女子,她什么都反抗不了。
王薨逾月,妃恸哭曰:“未亡人无子,尚谁恃?”引镜写容付宫人,曰:“俟诸女长,令识母。”遂自经。—《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郢靖王墓出土文物
- 安陆郢王府
郢王府位于安陆州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的时候由锦衣卫指挥刘贵、郎中曹贵等督工修建。
郢靖王去世后,他的三个女儿依然住在王府之中。但到了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当时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朱栋侄孙)将安陆州封给了自己的弟弟梁王朱瞻垍,郢王府被改建为梁王府,朱栋诸女也就此迁居南京。
朱瞻垍死后依然无嗣,安陆州也在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迎来了新主人:明世宗朱厚熜的生父兴王朱祐杬。不过据史书记载,兴王府乃是新修,并非在郢王府和梁王府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此后明武宗朱厚照无嗣而终,正在兴王府中守孝的朱厚熜,被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赴京“嗣皇帝位”。由于朱祐杬就这么一个儿子,兴王爵位也因此革除。
兴王朱祐杬画像
换句话说,安陆州虽然出现过三位亲王,但却没有一家能把爵位传给第二代。
郢靖王身后事
朱栋和郭氏虽然去世,但这位郢靖王的身后事却不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女儿与坟园。
- 三个女儿
亲王之女封郡主,所以朱栋的三个女儿分别被封为:光化郡主、谷城郡主和南漳郡主。前文说过,为了给明宣宗的弟弟梁王让路,三位郡主不得不移居南京旧内。当然在史书的记载之中,这是皇帝“亲亲之仁”的表现。
先是,上谓侍臣曰: “郢靖王无嗣,其宫眷尚留安陆,国中无主。朕欲移寘南京旧内,庶供给皆便,于义何如?”侍臣对曰: “此陛下亲亲之仁,处置当矣。”遂有是命。—《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一》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二月,内官杨礼赶赴安陆,护送三位郡主前往南京。宣宗又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督促内府,将三位郡主的衣服、饮食、百需等物依期给之,不许怠慢。
三位郡主抵达南京之后,皇帝命襄城伯李隆主持修建郡主府,还特意关照他“简单就是美”。李隆是靖难元勋、襄城伯李濬之子,自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守备南京,是留都地面上的头号人物。
丁丑,敕襄城伯李隆等于南京修葺郢府郡主、仪宾第宅。但取坚完,勿事华侈。—《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三》
这里我们说一句,宣宗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炽之子,太宗朱棣之孙,比郢府三位郡主要低一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八月,宣宗皇帝做主,为三位堂姑决定了婚事。其中光化郡主仪宾王雄,安陆卫指挥王崇叔父。谷城郡主仪宾鲁信,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之子。南漳郡主仪宾周韵,京山县民。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三位郡主之中,谷城郡主和光化郡主先后去世,只有南漳郡主活到了明宪宗朱见深(宣宗之孙)成化朝。当初朱栋死后,朱棣打着郢王余赀会被“外人所侵”的旗号,让有司派人把它们都运到皇宫内帑中“寄存”,等几位郡主成年之后再给。
南漳郡主望穿双眼,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一直等到了宪宗,却始终一分钱都没拿到。而在上奏朝廷之后,宪宗以时间久远难以稽查为由,从应天府官库给了郡主一百两银子,把这件事就此了结。不知道郢靖王在天有灵,会有如何的感想。
主上言:“臣父郢王及母妃薨时,臣年甚幼。太宗皇帝有旨:‘郢王余赀恐为外人所侵。命有司取而藏之,待郡主长成给与。’是时遣内官至府,籍记金银器物,进入寄留内帑。宣德间蒙选仪宾周韵成婚,后累章上请,未蒙给与。乞命典藏者检籍给赐,庶得养老以终余年。”—《明宪宗实录卷六十七》
- 郢靖王坟园
朱栋坟园位于宝鹤山(今九里乡三岔河村),内有享殿七间,东西厢十间,神厨五间,宰牲房三间,鼓楼一座,碑亭一座,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围一百二十七丈,内官住宅一所,围墓田地十一顷七亩四分五厘二毫。
郢靖王墓
三位郡主迁居南京后,郢府安陆中护卫三所官军抽调于广西桂林中卫和桂林右卫,仪卫司典仗校尉则抽调来京补充给行在锦衣卫。整个郢王府,只留下内官使及奉祠各一人,统率五十名校尉专门负责郢靖王的岁时之祀。
梁王就藩安陆期间,其王府承奉阮刘胆大妄为,掘去郢靖王坟园内牡丹花一株,抬去兽头、飞仙、海马等物,甚至还在里面滥砍滥伐。当时在位的明英宗朱祁镇大怒,特意写信给叔父,让他对阮刘严加惩治。
朕惟祖宗律令,伐他人坟内树木者皆有罪。况郢靖王为国至亲,坟园之物岂可毁伤?阮刘等皆不可恕,叔可自行究治,庶警其余。—《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结语:朱栋虽被称为贤王,但就是因为没儿子,不但王妃被逼殉葬,就连三个女儿也被人随意拿捏。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守护郢靖王坟园的中官由于年远物故,以至于“冠服禁物收掌无人”,悲哉。
此外由于郢靖王墓多次遭到盗墓贼的光顾,本世纪初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墓室之中有八件珍贵的瓷器,其中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更是价值连城,被称为陶瓷中的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