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唐朝(618—907年)被冠以“巨唐”“盛唐”之名,其辉煌不仅在于疆域辽阔或国力强盛,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辐射四方的文明体系。从政治制度到文化艺术,从经济繁荣到国际地位,唐朝的影响力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历史上的璀璨明珠。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析“巨唐”之名的由来。


一、政治制度的成熟:奠定千年基石 1. 三省六部制:权力制衡的典范

唐朝继承隋制,将中央官制完善为“三省六部”,形成中国古代最成熟的行政体系之一。

  •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由皇帝近臣执掌,直接体现皇权意志。
  • 门下省:审核中书省起草的政令,有权驳回不合理决策,形成对皇权的制约。
  •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执行。这一制度通过分权与协作,既保障了行政效率,又避免了权臣专权。唐太宗曾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足见其对制度理性的重视。
2. 科举制度:打破门阀的阶梯

唐朝将科举制推向制度化,考试科目涵盖进士、明经、明法等,尤其以进士科最受推崇。

  • 寒门崛起:武则天时期增设殿试,进一步削弱门阀势力。诗人王维20岁中进士,白居易29岁及第,皆因科举改变命运。
  • 文化导向: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推动全社会向学风气,所谓“五十少进士”足见竞争之激烈。科举制不仅为政权注入新鲜血液,更塑造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延续至清末。


3.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治世的标杆

  • 贞观之治(627—649年):唐太宗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治国理念,轻徭薄赋、纳谏如流。魏征曾上谏200余次,太宗甚至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开元盛世(713—741年):唐玄宗前期,人口达8000万(占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米价低廉至“斗米三钱”,杜甫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正是此景写照。


二、经济繁荣: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引擎 1. 农业与手工业的技术革命

  • 曲辕犁:江东地区推广的曲辕犁,操作灵活,可深耕细作,使江南逐渐成为粮仓。
  • 筒车:利用水流驱动的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产量,《全唐诗》中“水能浸轮转,才得稻粱肥”即咏此物。
  • 手工业巅峰: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越窑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扬州铜镜、益州蜀锦远销海外,敦煌壁画中的商人形象印证了贸易盛况。
2.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的黄金纽带

唐朝控制西域后,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长安作为起点,商队经河西走廊至中亚,最远抵达波斯(今伊朗)和大食(阿拉伯帝国)。

  • 贸易商品: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输入香料、宝石、马匹。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饺子、胡饼,印证了饮食文化的交融。
  • 海上丝路: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广州港帆樯云集,货物堆积如山。”
3. 长安城:世界第一都会的繁华

长安城面积84平方公里,布局方正,朱雀大街宽150米,堪称古代城市规划典范。

  • 国际化都市:西市胡商云集,酒肆中波斯舞姬翩翩,祆教、景教寺庙林立。诗人李白笔下“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此景。
  • 市场管理:实行“坊市制度”,东市“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更具异域风情,甚至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


三、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 1. 唐诗:中国文学的巅峰

唐朝诞生了2000多位诗人,5万余首作品传世。

  • 浪漫与现实的交响: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彰显盛唐豪迈;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批判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疮痍。
  • 诗歌社会化:白居易作诗力求“老妪能解”,《长恨歌》《琵琶行》传诵至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创山水田园诗派。


2. 多元文化的熔炉

  • 宗教共存:玄奘西行取经,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佛经;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商人传入。
  • 胡风东渐:唐太宗曾命宫廷乐队演奏《秦王破阵乐》,融合龟兹乐舞;女性着胡服、骑骏马,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马球图》展现开放风气。
3. 艺术与科技的辉煌
  • 书画双绝: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飘逸如仙;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 科技突破:僧一行测算子午线长度,世界最早;《金刚经》雕版印刷本现存大英博物馆;炼丹家意外发明火药,最初用于烟花庆典。
四、军事强盛与边疆治理 1. 府兵制与节度使:双刃剑的演变
  • 府兵制:早期“兵农合一”,士兵战时出征,闲时务农,保障了唐军战斗力。
  • 节度使崛起:玄宗时期设十大节度使,总兵力49万,但后期形成割据,引发安史之乱(755—763年),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 天可汗与东亚秩序

  • 天可汗体系: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后,被西北各族尊为“天可汗”,确立唐朝在东亚的宗主地位。
  • 羁縻府州:在边疆设安西、北庭都护府,任命当地首领为都督,如突骑施首领阿史那献受封“十姓可汗”。
3. 对外战争与疆域极盛
  • 灭东突厥(630年):李靖夜袭阴山,俘颉利可汗,太宗赦其罪并授官职,彰显怀柔之策。
  • 平高句丽(668年):唐高宗联合新罗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控制朝鲜半岛北部。极盛时,唐朝疆域东至库页岛,西抵咸海,南包越南,北达贝加尔湖,面积约1237万平方公里。


五、世界文明的辐射中心 1.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 日本遣唐使:630—894年间,日本派遣19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晁衡)与李白、王维交厚;奈良平城京仿长安布局。
  • 新罗统一朝鲜:新罗留学生崔致远考中进士,归国后传播儒学,朝鲜半岛始用“君”“臣”“子”“女”等汉字称谓。
2. 技术输出的全球影响
  • 造纸术西传:怛罗斯之战(751年)后,被俘唐军工匠将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西班牙传至欧洲。
  • 丝绸与瓷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印证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工艺高度,欧洲贵族以拥有唐瓷为荣。
六、后世评价:永恒的盛唐记忆

唐朝的衰落并未掩盖其辉煌。宋代文人欧阳修编《新唐书》时,仍赞叹“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明清帝王常以“远迈汉唐”自诩,可见其标杆地位。今日,“唐人街”遍布全球,英语称中国为“China”(源自瓷器),无不映射唐朝的深远影响。

结语

“巨唐”之“巨”,在于其超越时代的制度创新、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辐射世界的文明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高峰,更塑造了东亚乃至全球的历史进程。千年已逝,长安城的驼铃、敦煌壁画的飞天、李杜诗篇的吟唱,仍在诉说着那个气象万千的黄金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