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一美术馆正在举办的“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法国里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珍藏展”,由九幅莫迪里阿尼真迹领衔,成为迄今为止莫迪里阿尼真迹在华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

才华横溢、浪荡不羁且英年早逝,风流才子莫迪里阿尼在生前拥有争议话题,身后则“卧拥”拍卖纪录,其颇具辨识度的肖像画更是成为了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当他于1906年来到巴黎时,适逢后印象派、立体主义、野兽派等崭新的非学院派体系流派如雨后春笋般萌芽。不过,被友人们昵称为“莫迪”的莫迪里阿尼在其绘画中却并未将西方传统绘画的元素彻底抛弃,而巧妙地进行了古今融合,形成了专属于他的绘画语言。

那么,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风格究竟吸收并借鉴了哪些元素呢?

源自意大利的经典艺术传统

1898年,莫迪里阿尼开启了他的学画生涯。1902年,他在佛罗伦萨短暂停留后前往威尼斯继续其艺术研究,直到1906年冬启程前往巴黎。身为意大利人,早年对本土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名作耳濡目染的浸淫和接受的艺术教育——尤其是对锡耶纳画派的崇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西蒙内·马蒂尼和杜乔·迪·博尼赛纳等锡耶纳画派巨匠笔下的圣母脸上,月牙般的弯眉、柳叶般的细眼、占据脸部比例近一半的纤细鼻梁和樱桃小口,这种尚未脱离中世纪审美的面庞似乎已被年轻的莫迪深深刻在了脑海中。我们显然能从本次展出的1917年《手持衬衫的坐姿裸女》画中女子的面容中依稀找到锡耶纳画派人物外貌的痕迹。


莫迪里阿尼创作于1917年的《手持衬衫的坐姿裸女》局部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锡耶纳画派所呈现的人物多是圆润的鹅蛋脸,而莫迪的标志性“开脸”则是被拉伸的细长瓜子脸。事实上,画家对于五官、脖颈和四肢的故意拉长也是其肖像最具辨识度的特征之一。只不过这些元素的采用并非出自锡耶纳画派,而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主义”(又名“矫饰主义”)。

萌芽于“盛期文艺复兴”后至巴洛克之前,风格主义的精髓是与拉斐尔为首的理性和谐审美的对立,强调不对称构图、拉伸扭曲的躯体、更富戏剧性的表情等特征。以帕尔米贾尼诺、蓬托尔莫等艺术家为代表的风格主义者们将夸张和对比推向极限,强调尺度的异于寻常。他们笔下人物通常有优雅但怪异的细长四肢,比例偏小的头部和程式化的面部特征,而他们所摆出的姿势则相对矫揉造作,与拉斐尔理想化的人物形态形成鲜明对比。


帕尔米贾尼诺《长颈圣母》

以帕尔米贾尼诺最具风格主义特征的《长颈圣母》为例,画中有多处比例不协调的处理,如圣母修长的脖颈、宽大的胯部、怀抱的圣婴躯体被拉长,且圣母子二人都以扭曲的螺旋状(意大利语意为蛇形的人物)而呈现。二十世纪著名艺术史学家E.H.贡布里希将此作描述为仿佛“画家急于让圣母显得优雅迷人,竟给她画了一条天鹅般的长颈。他以一种奇怪的、任性的手法拉长并扭曲了人体的比例。”而当我们把这幅看似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怪诞名作与莫迪里阿尼为其爱人所绘制的《戴帽子的珍妮·赫布特尼肖像》放在一起时,两幅作品修长的脖颈所倾斜的角度以及拉长的四肢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度。事实上,对于曾到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和皮蒂宫参观过的莫迪里阿尼来说,帕尔米贾尼诺未完成的《长颈圣母》对他而言并不陌生。由此可见,从眉眼到造型,莫迪最具辨识度的肖像画特征显然源自意大利的经典艺术传统,但却演变成具有现代特征的“极简风格主义”。

深受20世纪初期各种艺术风格的影响

然而,观看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肖像传统,而是画中简约的绘画语言和整体的二维平面感。这些特征,则和他所处的20世纪初期艺术氛围息息相关。

自1906年来到巴黎后,莫迪开始对“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及“蒙马特之魂”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为首的后印象派艺术感兴趣。展出的《年轻女子半身像》中清晰的轮廓线以及对人物躯干用色块平面化的处理,借鉴了劳特累克的肖像画及平面海报的风格。


莫迪里阿尼《年轻女子半身像》

与此同时,和毕加索的交往也让他接触到了立体主义,尽管只是浅尝辄止,但碎片化的解构也或多或少被融入其作品当中。从本次展出的名为《母亲》的母子肖像中能够明显看出,莫迪在沿袭了以锡耶纳画派和以拉斐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圣母与子造型之余,强化了对于二维平面线条的使用。他用带有连续性的柔软笔触来勾勒人物轮廓,完全摒弃了达·芬奇所创的“晕涂法”(Sfumato),力图用涂抹厚重的部分通过色块比来表现暗色调与暖色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方式显然无法脱离劳特累克受日本浮世绘影响所打造的平面设计风格。与此同时,画中背景的房间墙面及走廊被具有块状拼接感的方式呈现,传统描绘空间纵深的线性透视法在其画中荡然无存,这种不规则的块状组合也能感受到当时流行的立体主义对他的影响。


莫迪里阿尼《母亲》

不过,相较于以毕加索和布拉克为首专注于抽象解构的立体主义,莫迪里阿尼选择了通过西方艺术史上经久不衰的肖像画来探究人类的深层次表达。推崇埃尔·格列柯的毕加索和受帕尔米贾尼诺影响的莫迪,在作品本质上都受到了风格主义打破和谐的不规则影响;但汲取和反映出来的特质截然不同:莫迪的肖像专注于“拉伸的线”,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则聚焦“解构的面”。

可被视作雕塑的“平面化载体”

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莫迪里阿尼最初的梦想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成为一名雕塑家。在1909年至1914年期间,受西方传统绘画教育的莫迪意外地将画笔搁置一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雕塑中。在这期间,他遇到了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在后者的建议下,莫迪认真研究了非洲木雕,并对古希腊基克拉底文明倍感兴趣。有趣的是,尽管布朗库西热衷基克拉底文明,他却致力于创作抽象性的雕塑;反倒是经常去卢浮宫参观的莫迪汲取了古希腊、古埃及雕塑的造型特征纳为己用。

莫迪在1909年至1914年间创作的雕塑作品共有25件雕刻和1件木刻作品存世,这些作品对他之后作为肖像画家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令他形成了抽象化和线性的绘画语言。其雕塑人物作品中椭圆形的扁平脸型,以及过分强调长鼻梁的垂直感,都能让观者品读出他对极简形式的追求,并唤起对距今五千多年基克拉底文明雕塑的印象。正可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真正悟性高的天才型选手如拉斐尔,就是能在模仿完老师佩鲁吉诺的人物造型和师叔达·芬奇的构图之后,蜕变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当我们今天欣赏基克拉底文明雕塑中那脸部只有细长鼻梁的五官时,很容易便能理解莫迪笔下的“开脸”了。

莫迪里阿尼于1906年来到众星云集的巴黎,在初期博采众长之后,能够在秉持西方经典艺术传统的同时,拥有超越时代的独立视角和个性化表达方式,实属难能可贵。“我不是在寻找现实或虚幻的东西,而是在寻找潜意识层面、人类本能的神秘之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留下此见解的莫迪里阿尼甚至不算是职业肖像画家;对他来说,肖像画只是一个机会,甚至算作是他对于雕塑的“平面化载体”。其雕塑头像中的特点如拉长的脖子和修长的鼻子、简化的五官和椭圆形的长脸,同样成为了其肖像画的典型特征。他减少并几乎消除了自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便兴起的利用光影渐变来达到三维立体视觉效果的明暗对比,而通过强烈的轮廓线和并置的丰富色块,让画中人呈现出一种坚实的平面感。


莫迪里阿尼《红发男孩》

作为20世纪初巴黎多元艺术流派重要历史记录的一部分,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达到了特定性和概括性的独特结合。受古希腊基克拉底文明、古埃及和非洲木雕等古代艺术品的影响,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具有忧郁感、细长的比例和非洲面具般的面容特点,既具象又高度程式化,重复出现的“开脸”赋予了其画风“符号化”的统一性,在具备鲜明的辨识度的同时还能独特地揭示被画者的内心世界。

“当我了解了你的灵魂,我会画出你的眼睛”,对于莫迪而言,“画龙点睛”需要他与画中人推心置腹。而时至今日,当我们直面多幅莫迪留下的肖像画时,或许才能真正理解,1973年4月8日,92岁高龄的毕加索为何在其弥留之际口中仍反复念叨着与他“惺惺相惜却亦敌亦友”的莫迪里阿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