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丁看来,盛典是对音乐剧行业的鼓励,也是对演员能力的反馈。入行五年,他不仅让现场的观众感受到角色的魅力,也收获了来自行业的鼓励。未来,他希望精进自己的能力,去演绎更深入人心的角色。

作者|李安

编辑|李肖

摄影|赵丞

在获得2024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年度最具潜力男演员”的荣誉之后,音乐剧演员阿拉丁·阿斯哈力(以下简称“阿拉丁”)用“受宠若惊”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今年9月,中文原创音乐剧《北上》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首演,阿拉丁饰演意大利人“小波罗”保罗·迪马克,剧中他和谢平遥一起北上进京,一路经历坎坷,却在到达大运河最北端通州时意外离世。阿拉丁演出了人物的乐观和勇敢,也让观众看到了他对角色的创造力。

音乐剧《北上》改编自作家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最初接到角色邀约时,阿拉丁的内心是忐忑的。他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拥有立体的五官,虽然从外形上与角色接近,但对如何饰演一个外国人并不了解。

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阿拉丁做了许多功课。他阅读了《北上》原著,并找到了自己和小波罗的相似之处—外向、欢脱,能带给人快乐。他还通过资料了解了小波罗的偶像马可·波罗,发现小波罗身上有着和偶像一样的探险精神。他也感受到了角色内心对外面世界的渴求和追求新鲜事物的勇气。


《北上》剧照

这些功课帮阿拉丁构建了角色的骨架,之后便是日复一日的排练,他将台词变成“身体的一部分”,以此来贴近角色,丰满血肉。

在《北上》的排练过程中,阿拉丁也遇到了难题。比如打戏,小波罗有一个手杖,拧开之后是西洋剑,他的打戏基本上是和这个随身武器一起完成的。除了动作指导老师编排的动作,阿拉丁看了很多类似西洋剑的视频来学习,但理论与现实总有差距,到了实际表演时,还是会有动作不够完美的地方。在经过反复练习之后,阿拉丁愈发意识到肢体语言对音乐剧舞台的重要性。

阿拉丁喜欢对表演进行思考,这是他身上一个显著的特质,也是从职业生涯第一部音乐剧《吉屋出租》开始便拥有的好习惯。

2019年,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一的阿拉丁获得了在中文版《吉屋出租》中饰演男主角Roger的机会。“既然已经在大剧场演过这样重要的戏和角色,自己之后还能不能往上走?能不能让观众看到更好的能力、更不一样的舞台?”阿拉丁说,《吉屋出租》的舞台让他看到了关于音乐剧的更大的世界,让他揣着更多观众的期待努力提升自我,也培养了他在艺术表达和表演方面的高审美。在职业的起点,他已经知道成为一个好音乐剧演员的标准,这对他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在《博客天下》的拍摄现场,阿拉丁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程度的乐观和外向,是一个典型的“E人”。他还跟作者开玩笑说,可以直接叫他“灯子”(一个关于阿拉丁神灯的梗)。但只要提起音乐剧,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他,总会严谨到有些“较真”。比如台词,他觉得如果演员的台词里有错别字,那么听到错字的观众就可能将错就错。对此他十分认真,还会实时更新自己的词库,以保证在表演时台词的准确性。


阿拉丁·阿斯哈力

从成长路径看,阿拉丁一直在学习和实践中双轨并行。还在读书学理论打基础时,就已经看到了更广阔的音乐剧世界,并由此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他带着实践后的问题在理论中寻求更优解,等到毕业后真正进入行业实践的时候,他正在“画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剧世界”。

现在,阿拉丁对音乐剧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作为少数民族演员,他希望有机会将更多的民族元素融入到一部音乐剧当中,他憧憬地说:“该多好看啊!”他喜欢同样是少数民族音乐剧演员蒙古族的阿云嘎,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站在《剧院魅影》的舞台上。但那里也不是阿拉丁期待的终点,他希望自己一路向上,走向无止境的高处。他也相信,中国音乐剧的道路能像《北上》中的故事那样,一路前行,走向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