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念觉得当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本土的创作,才是中国音乐剧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魏侨
编辑|丁宇
摄影|赵丞
对于从业二十余年的何念来说,音乐剧《爱情神话》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它生发于一个风格鲜明、表达前卫的电影,改编时选择了保留原汁原味的沪语表演,融入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甚至创新性地在音乐中加入了喜剧桥段,呈现出当代上海的生活风貌。
11月26日,音乐剧《爱情神话》剧组在2024北京·天桥音乐剧年度盛典的红毯上亮相。这也意味着,一个生于上海的故事正在走出上海,通过天桥艺术中心搭建起的平台面向更大的观众群体。
《爱情神话》剧照
在红毯上,导演何念表示,正在筹备《爱情神话》在北京的演出,主创会对剧中的沪语部分做出一些修改,让更多地方的观众无障碍地欣赏到这部音乐剧。当晚,何念也凭借《爱情神话》获得年度最佳导演。
何念在英国、美国游学过,在伦敦西区与百老汇看过了无数经典音乐剧之后,他觉得当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本土的创作,才是中国音乐剧的生命力所在。音乐剧《爱情神话》之所以受到欢迎,正是“因为这个故事太本土了”“是完全按照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物去创作的”。
而盛典让这些好不容易做出来的好戏,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未来有机会在更多地方演出,行业内才会以它们为标杆,观众才会更有信心,何念觉得“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生产模式”。
在盛典的后台,《博客天下》作者见到了何念,与他谈起了《爱情神话》,谈起了音乐剧的创作,也谈起二十年来他所见证的中国音乐剧。
2021年底,电影《爱情神话》上映后,何念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见到了徐峥导演,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在舞台上呈现这个故事。“我们都觉得这部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当代上海的生活,表达也比较另类。”回忆起制作这部剧的契机,何念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设想过把它改编成话剧,但经过对文本的进一步探讨,这个故事有很丰富的音乐性,采用音乐剧的形式可能创作空间更大,表达也会更准确。”
在舞台剧的IP改编上,何念有着近二十年的经验。在他看来,选择将作品改编成音乐剧,与故事本身的音乐性息息相关。“一个故事在人物塑造、起承转合、整体气质上能给作曲家更多的想象空间,音乐有更多的表现舞台,这样的故事其实就更适合做音乐剧。”
何念说:“创作一部原创音乐剧,其实就是左手故事,右手音乐,二者都很重要。”正因如此,对于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电影《爱情神话》来说,好的故事成为最初的支点,改编成音乐剧只需要做好“音乐性”。
用音乐的表现力去提升原本故事的能量,是IP改编音乐剧的关键,这决定了观众是否要走进剧院去看一个已经熟悉的故事。《爱情神话》创作之初,何念就与作曲彭飞商议,要在剧中加入爵士、踢踏、探戈、摇滚等多种风格的歌曲,让整部剧有原汁原味的百老汇风格。
在何念看来,百老汇与上海的风格并不冲突,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梧桐区,历史上曾是租界,生活在这里的中年男女都很有生活情趣,在剧中融入不同风格的音乐,恰好可以展现出文化交融的现代上海的独特味道。
“我们对作曲还有更高的要求,这一次在歌曲里加入了喜剧元素。传统的音乐剧仅仅用唱来表达情绪,但是《爱情神话》把很多笑点藏在了歌曲里。”何念提到,近两年上海脱口秀的氛围不错,给他带来了新的灵感,流行元素的相互交融,不仅让走进剧场的观众耳目一新,也给创作带来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何念也提到艺术创作与商业性的关系,“既然选择把这个做成音乐剧,那么一定会把它的商业性最大化。”他笃定地说,“音乐剧就是要好看,想要成为大众流行的音乐剧,就要让观众觉得没见过。新奇的视效、浓烈的情感、喜剧的表达,这些都是商业化的表现。”
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何念认为音乐剧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当然还是从最基础的文本、音乐、表演出发,最后再抓演出的形态和气质,融入一些商业元素。说一千道一万,一部好看的戏,不管是艺术的还是商业的,能够被广大观众喜欢就可以了。”
除了《爱情神话》之外,音乐剧盛典的推优作品,有很多来自影视作品的IP改编,比如改编自知名电影的《胭脂扣》《钢的琴》《扬名立万》《雄狮少年》等。
在何念看来,音乐剧行业IP改编的盛行,是行业发展的正常阶段,也是提升行业整体创作能力的一种途径,“我认为现在音乐剧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作力还没有跟上。”就像他所说,音乐剧首先要把故事讲好,然后再用音乐来丰富表达,而目前中国音乐剧行业在创作故事和创作音乐的能力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顾及故事和音乐两部分比较难,“如果有了非常成熟的故事,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注意力不用分散,先顾好音乐这一头,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音乐剧是综合性极强的舞台艺术,一方面对演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音乐剧所需要的专业种类和部门也更细分、更复杂。何念说:“编剧、作词、作曲、编舞等,在音乐剧里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某一个地方有修改,其他部分也要跟着变化,相比于话剧、舞剧等,音乐剧所关联的沟通成本是几何倍数的增加。”
《胭脂扣》剧照
正因如此,音乐剧的创作要做更多前置工作,每一个部门都精益求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像造汽车时先做出一个个零件,每一个零件都合格了之后再组装。音乐剧进入排练场排练就像是把零件组装起来的过程,可以做微调,但不能大动。”这就要求,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中不同部门的创作能力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中国音乐剧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演员领域,而对其他人才类型的培养还在摸索中。何念合作过很多能力和作品都非常优秀的音乐人,但他们此前可能没接触过音乐剧的创作,对此,何念的办法是从戏入手,“我会不断地讲戏、讲人物,提供导演视角和编剧视角,当作曲家吸收了故事和人物关系,自然会用音乐的方式再讲述出来。”
剧组每一个部门的创作者都必须懂戏,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尽管面对“跨界”创作者,何念付出了更多的解释成本,但他依然很乐意和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又优秀的创作者共同创作。“专业从事音乐剧音乐创作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如果从事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者是其他门类音乐的作曲家对音乐剧感兴趣,我觉得可以多来尝试。参与进来的优秀人才越多,我们出好作品的概率会更大。”
何念执导过热门影视剧,也始终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在不同媒介的转换中,他对艺术创作中的“跨界”很熟悉。在他看来,不管是镜头还是舞台,都是技术手段,“我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艺术工作,技术是一直在变化的,珍贵的其实是创意,是内心的感受和表演的情感传递。”
作为创作者,何念觉得音乐剧可以成为生活的“发酵器”,“因为我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当我选择了一个题材或者内容去创作,我一定带着当下的状态,吸收真实的生活和感受,再传递给演员,演员再去表达给观众。”
从业二十余年,何念见证了国内观众从不认识音乐剧,到开始了解音乐剧,再到如今很多观众养成了走进剧场观看音乐剧的习惯,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2012年左右是重要的分水岭,国产电影迅速发展,逐渐取代好莱坞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舞台剧和电影之间的分界越来越明显,音乐剧的创作也开始越来越本土化。”
近年来,更多的观众通过综艺节目认识了音乐剧演员,进一步了解音乐剧,节目也给音乐剧行业带来了持续的热度和流量。去年,何念参与了《爱乐之都·青春季》的录制,让他感受到综艺节目在拉近经典作品与现代观众之间距离上所起的作用。节目用更直接的方式激发观众的兴趣,吸引更多人进入剧场去观看音乐剧。
音乐剧始终是剧场的艺术,综艺节目的最终目的还是将观众引入剧场。如果说影视作品更讲究镜头对于信息的传递,那么当观众与演员处在同一空间之内,所有的台词、表演、调度都是实时交互的,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场”,“不管演员还是观众,在这个场里都会找到自己的‘嗨’点”,对于音乐剧而言,这种现场性与交互性是不可替代的。
与此同时,他也坦言自己的担忧,流量对音乐剧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接住线上带来的流量,音乐剧行业后续的创作力也得跟上”,“目前的情况来看,更像是双手捧沙子,手缝太大。我们也接住了一些,但更多的是流失掉了。”
怎样才能持续输出更好的音乐剧作品?何念认为是大量地创作、大量地演,才能磨炼主创和演员,收获宝贵的一线创作经验。因为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市场上音乐剧的创作和演出仍然是不够的。
《爱情神话》剧照
何念说:“无论是大剧团、小剧团,无论是追求商业还是艺术,我觉得现在都鼓励大家多去做戏,市场会给出最直接的反馈。作品基数足够大了,就更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大家会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而不好的作品也没有生存的空间,‘死’的多了,大家就知道什么问题不能有。”
站在当下,何念对于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他觉得,北京活跃着大大小小的剧团,并有着天桥艺术中心这样一流的演艺空间,促进了音乐剧创作上的繁荣;而上海剧场繁多且距离很近,形成了剧场集群效果,在演出上竞争更加激烈。除了两大热门城市以外,全国不同地区的音乐剧市场也在迅速发展。
“当下我们把这几个热门城市发展好,其实就已经好过美国和英国很多了。”在何念看来,发展音乐剧行业和做好一部音乐剧是一样的,好戏是时间的朋友,“经典的作品都是一张一张票卖出来、一场一场戏演下来的。真金不怕火炼,如果一个作品能演十年以上,我想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作为创作者,何念有一种朴素的坚持,就是脚踏实地、一部一部地做下去。“音乐剧不是我的必需品,但是我一定要做出让大家认为是必需品的音乐剧,这是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