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人网宣传推广:18121680880

《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FIRST

本期荐读

新娘船

作者:王怀扬 图片:源自网络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门见水,出村便是荡。

衣食住行,行在水乡。那些年,家乡人的出行离不开船。下地干活,用船;到荡里捞鱼摸虾,用船;去粮站缴公粮,用船;赶集用船,走亲戚也用船,就连串个门都用船,怎么用呢?解开拴在码头上的缆绳,用力推一下码头上的石头,晃晃悠悠的,船就到了对岸邻居家的码头。家长里短地聊完了,再上船用力一推岸边的老柳树,悠悠荡荡的,船又回到自家的码头。娶媳妇是人生大事,接新娘子也用船,名曰“新娘船”。

记得春节前后,是家乡人嫁娶的好日子。那些日子,空气里飘散着炸鞭炮的火药味,笑容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娶媳妇的人家欢天喜地的忙碌着,忙归忙,新娘船的事不可能忙忘记的。离“正日”(家乡方言,结婚当天的意思)至少还有三四天,当家的往兜里揣上一包好烟,去落实新娘船的事。孩子结婚是人生大事,出门前,当家的头脑里已经反复酝酿了:找谁家的船?请谁来撑新娘船?船自不必说,肯定物色那新一点的,那撑新娘船的人可有点讲究了。首先,撑船的技术要一流;其次,人要精神机灵,干净利索。见面后一开口,被请的人便满口应允。乡里乡亲的,帮忙是应该的。再说眼下是农闲,撑新娘船有好酒好菜好烟伺候着,何乐而不为呢?最主要的,是撑新娘船的那份荣耀。你想啊,水乡人哪个不会撑船?为什么就偏偏请你呢?所以那几天,被请的人也脚底生风地忙活起来:洗刷船、搭船篷子。碰到有人问,忙啥呢?过两天接新娘子去!回答得字正腔圆,中气十足,言语间透着满满的自豪感。

正日终于到了。一大早,装扮一新的新娘船就停靠在娶媳妇人家的码头上。船上已经蒙起崭新的芦席篷,上面贴着大红的“囍”字。舱里铺着厚实的新稻草,稻草上放着新席子。撑新娘船的两个人(相当于现在汽车上的正副驾驶员)收拾得格格正正,正稳坐堂屋里享用圆子茶。茶罢,主家奉上喜烟(每人两包,有“喜事成双”之意),撑新娘船的满面春风,连声说着“恭喜恭喜”之类的喜话而笑纳之。稍坐一会,撑新娘船的便催了:十几里路呢,能动身了,早发,早发啊。主家嘴上应着,可就是迟迟不见动静。也难怪,结婚大事,千头万绪,事多着呢。好不容易忙妥,只听得鞭炮齐鸣,人们欢欢喜喜地用大红托盘往新娘船上捧上鱼、肉、团(实心的汤圆)、桂圆、芝麻糊等礼品。烟气缭乱中,撑新娘船的解缆出发,一行三人(两个撑船的加上全福奶奶)直奔新娘子家而去。

船离新娘子家的码头还有几百米远,新娘子家便放鞭炮迎接了,原来新娘子家早就安排专人留意观察新娘船的到来了。中午,新娘子家高朋满座,大摆宴席。俗话说,喜酒喜酒,喝得歪歪扭扭。人们开怀畅饮,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两位撑新娘船的也在宴席上吃饭,但并不喝酒。其他的宾朋知道他们的任务,也并不强求。撑新娘船的就像开车的驾驶员,谁还会要求驾驶员喝酒呢?

酒过三巡,菜已五味。人们酒酣耳热,脸红脖子粗,大多数桌子的宴饮已经结束。但还有那么一两桌,还有那么几个亲朋却酒兴正浓,吆五喝六地喝得起劲,天下大事,张家长李家短,越扯越远,越扯越长。两个撑新娘船的早就吃完了饭,在边上喝着茶。眼看着时间不早了,两人对一下眼神,一个人便起身来到院子里,一抬手放了一个大炮竹,通——它(音),大炮竹震耳欲聋,直冲云霄!那几个正在闹酒的就像是接到了命令,哎呀,催了催了,赶紧升壶(家乡方言,停止倒酒的意思)吧,便急忙草草收场了。


酒席散了,稍作收拾,便要发嫁妆了。涧河两岸,站满了围观的乡民。“噼里啪啦……通!”……阵阵鞭炮声中,人们喜气洋洋地往新娘船上发嫁妆。装在托盘里的鱼、肉、团,双喜被面的被子、大红的马桶、熊猫牌缝纫机、崭新的的自行车、贴着囍字的罩子灯、暖水瓶、镜子……新娘船被塞的满满当当。嫁妆发完后,新娘子并没有紧跟着上船。等了一会,还不见动静,撑新娘船的就又点一个大炮竹催了,通——它,大炮仗呼啸着冲向云端。然而新娘子还是没有现身。原来,这也是水乡的一个婚俗:新娘子若是急着上船,会被认为着急出嫁,要被人看轻的。通常情况下,撑船师傅要连放三个大炮仗,也就是连催三遍,新娘子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围观的人群顿时有点小骚动,只见在全福奶奶搀引下,精心打扮过的新娘子一身喜庆的红装,低头踩跳板,快步上船,钻进船篷里。“正驾驶‘’解开缆绳,准备启程,“副驾驶”点着香烟放鞭炮,岸上、船上鞭炮齐鸣,烟气弥漫。小木船离岸后,撑新娘船的并没有立即前行,而是让新娘船在河中央连转三个圈(水乡婚俗,寓意是新娘子留恋娘家,舍不得离开),才调整好方向,向前驶去。

新娘船到达新娘子婆家的码头时,河两岸也站满了围观的乡民,人们伸长脖子等着看新娘子,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孩子们个头小,在人群中钻来钻去。那机灵的,有的爬上蒲垛子,有的爬上河边的老柳树,居高临下地看。“砰——磅!”,“噼啪噼啪”……涧河码头上瞬时烟气弥漫,浓重的火药味飘散开来。阵阵烟气中,人们欢欢喜喜地往岸上搬嫁妆。搬嫁妆的顺序有讲究:第一个是大红的马桶(寓意一马当先),紧接着也是大红的洗衣盆,堆着鱼、肉、团的大红托盘紧随其后……嫁妆搬完了,全福奶奶才搀引新娘子离船登岸,踩着芦柴铺就的“财路”,一路吱吱响着。又跨过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盆(寓意红红火火),踏进新家门,开启新的人生。


待新娘子一离开船,岸上的小孩子们蜂拥上船,迫不及待地在舱里的稻草中翻找起来。原来,按照水乡习俗,全福奶奶会在稻草里藏些糖果、红枣、花生和零钱。找到的小孩子欢喜不已,没找到的则更加起劲地翻找,新娘船在水里剧烈地摇晃起来。

今天,水乡的面貌早已翻天覆地,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各户门口。水乡人家娶媳妇接新娘子用上了小汽车,新娘船只能在记忆深处寻觅了。


SECOND

作者简介


王怀扬:淮安市流均镇人,爱好文字。希望借文字推介家乡,助力家乡发展。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