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于202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角出发,这一政策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延迟退休促进大龄劳动者的社会参与,提升其个人价值感和认同感,应通过政策宣传和激励机制推动大龄劳动者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工作周期的延长也伴随着工作压力、健康风险等问题,要实现政策的全面覆盖、持续发展和高效落实,仍需政策和制度层面的进一步配合与支持。
借鉴其他老龄化程度较高国家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经验可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保障政策落实至关重要,大部分国家通过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社会保险保障政策等,共同促进延迟退休平稳实施。保障大龄劳动者在健康、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并为面临就业挑战的大龄劳动者提供相关支持,才能保障延迟退休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弹性实施,预防风险,维护大龄劳动者身心健康
大龄劳动者健康是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基础条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参与对大龄劳动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适度的劳动不仅能保持身体活力,维持认知功能,还有助于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规律的日常节奏,降低发生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然而,活跃于就业市场的大龄劳动者仍面临潜在健康风险,尤其对于体力劳动者或从事高压工作的人来说,延迟退休可能带来一定的身体负担和健康压力。因此,针对不同身体条件和不同工作类型的大龄劳动者实施弹性政策非常必要。《办法》也明确规定,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等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以及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职工,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
同时,防控健康风险也是延迟退休制度当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强调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预防性医疗手段,延缓大龄劳动者身体机能的下降。有研究指出,对大龄劳动者而言,恶劣的工作环境、过大的工作压力、过高的工作强度均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概率。对上述风险的监测和预防至关重要。
社会赋能,风尚引领,鼓励大龄劳动者参与劳动
劳动参与是大龄劳动者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保持他们的社会联系和经济独立性,还可以避免因社会角色丧失带来孤立感和心理问题。因此,鼓励大龄劳动者进行社会参与,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需从个人技能的提升与社会支持两方面加以推进。
从个人角度看,提升求职和就业技能有助于增强大龄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许多大龄劳动者面临技能不足和缺乏培训的困境,无法适应岗位不断变化的要求,导致就业积极性降低。即使能够重新工作,这一群体中的一些人只能选择技术要求低、薪资低且体力要求高的再就业岗位,加剧了健康风险,并进一步抑制了他们的就业意愿。因此,应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扩展信息获取渠道,增强大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办法》也提出,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岗位开发,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
从社会角度看,大龄劳动者就业往往面临多种歧视或不支持的声音,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意愿。为改变这一情况,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大龄劳动者劳动参与的认可,强调大龄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办法》规定,加强对就业年龄歧视的防范和治理,激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大龄劳动者就业。此外,有效的舆论引导也有利于提升大龄劳动者在职场中的地位,提升其价值感,促进家庭内的沟通和理解。
统筹兼顾,分类推进,消除大龄劳动者后顾之忧
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多维度的保障与支持,既需要为那些有条件、有意愿的大龄劳动者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以促进劳动参与,也需要关注和支持特殊人群的针对性需求。
目前,部分已退休人群就业意愿较强,但其支持保障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现有政策不够完善,获取工作信息的渠道较窄,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等。对于保障已退休人群的就业权利,统筹兼顾的配套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针对就业渠道促进、劳动权益保护、养老育儿服务等已退休人群关注的具体问题,需要出台和落实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办法》强调,针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应当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
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必须关注并保护大龄劳动者的权益。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延迟退休人员的利益,还能有效促进大龄劳动者继续参与劳动活动。通过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家庭的共同努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在微观角度将表现出较强的可行性、助益性、可持续性,这也有助于实现宏观上改善财政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陈功 龚雯艺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QA1XXUJ】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