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超
如何论“英雄”?湘潭以“亩产”作答。
近日,2024年度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公布,“湘潭市积极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建立‘亩产论英雄’”入选。
这背后,离不开湘潭坚持靶向施策,实施“亩产论英雄”推动园区发展提质增效的努力。
“亩产论英雄”就像一把标尺,测出企业发展动能,绘出企业发展方向,用高质量发展逻辑鼓励企业唯实争先,进而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
从算“总账”到算“亩均”
一亩土地能创造多少价值?
这个原本属于农业领域的“灵魂拷问”,在湘潭市被引入用来破解园区土地利用结构不优、闲置低效、管理粗放等难题。
曾经的湘潭市是座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和许多城市一样,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的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和考验——一方面,产业发展缺地、缺人、缺资金等“成长的烦恼”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的低效产业建设用地,占据大量空间、要素资源,正成为发展“掣肘”。
秉持要在全省经济发展的版图和格局中勇当先锋、勇挑大梁的信念,湘潭市以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为契机,率先探索低效用地盘活新模式——将园区作为实施主体,构建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亩均固定资产投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单位能耗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等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对园区企业按A(重点支持类)、B(鼓励提升类)、C(帮扶转型类)、D(倒逼整治类)四类分档排名,并据此差异化匹配资源要素措施。
谋与略配套。开发运用园区产业数字地图和“数智园区”App,建立涵盖企业基本信息、经营状态、用地、用能、科技创新等内容的数据池,实现掌上数据查询、运行监测预警、企业体检服务、行业地区评价。
“仅凭一声鼓励不能达到盘活的目的。”湘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进实施园区盘活处置低效闲置用地三年行动、“亩产论英雄”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专班+项目指挥部”工作机制,倒逼企业进行“三改一扩”(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绿色低碳化改造,扩产增效)。
如今,通过一年多实践,全市园区从拼规模、拼总量转向讲质量、讲效益轨道。
从低产到高产
产业园区是一个地方产业经济的高地。它就像一片“高产田”,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满满的“果实”。
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总装车间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准确找到不同车型的零部件,有序送往生产线,实现多款车型混合生产。在这里,平均每55秒下线1辆整车。
2024年,吉利新能源轻型商用车湘潭实现量产,各类整车年产量达到32万辆,成为湘潭工业经济一抹亮丽“风景”。
说起吉利汽车所在的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不得不提及20年前的一幕。
2005年,吉利汽车“落子”湘潭经开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9个月后,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一期建成,首辆吉利金刚轿车成功下线。
2008年,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二期远景轿车生产线建成投产。10年后,缤越车型上市,出口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受资源要素、市场环境等制约,湘潭经开区部分企业用地处于低效空闲状态。园区因时、因地制宜,大胆以湘潭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为抓手,实施园区有机更新,破立结合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
彼时,拥有雄厚汽车制造基础的湘潭市,正在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而“头部”湘潭经开区,则明确表态要加快建设长株潭新能源汽车城。乘着这股东风,吉利LCV项目落地湘潭市,由此拉开湘潭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大幕。
“吉利LCV项目总建筑面积194412平方米,用地需求大、落地急、节奏快。”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经开分局负责人介绍,吉利LCV项目选址南侧244.4亩土地,系原湘潭通瑞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用地。该项目2019年动工建设两栋厂房后,未按约定建成投产。考虑到吉利LCV项目与湘潭通瑞汽车产业类型高度契合,园区决定“腾笼换鸟”,经多轮谈判收回244.4亩项目用地和建筑物,盘活闲置土地244亩、闲置厂房6.75万平方米,节省财政资金6490万元。
2024年初,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新能源乘用车及池项目开工。同年6月,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在湘潭基地批量生产,9月全新纯电轿车吉利星愿量产,10月全球上市。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单一车型转向乘用车、商用车……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所走的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道路,是观察湘潭新旧动能接续转化的一个窗口。
湘潭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在吉利带动下,一条集合研发、整车、检测、零部件、新材料、销售、教育、培训等环节的产业链在湘潭拔节生长。目前,湘潭汽车本地配套率已经超过40%,力争2025年汽车产业规模迈上千亿元台阶。
从低产到高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了效益,拓宽了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1至10月,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两位数以上增长,进出口增速跻身全省第二位,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增长。
从数量到质效
顾名思义,“亩产”强调投入产出比,“论”指向评价体系,“英雄”则彰显贡献大小。
是不是企业规模大就是优等生?厂房占地面积多就是效益好?在湘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亩产论英雄”是为了跳出过去“数量论英雄”发展思维。
围绕“亩产论英雄”这一改革,湘潭市还配套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创新推行“合同用地”管理制度,并于2024年7月份出台园区“合同用地”实施办法,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推进供地流程优化。
积极落实“标准地+承诺制”,明确“合同用地”供地具体操作指引,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排放达标率、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亩均税收、亩均营收、进出口增速、研发经费营业收入占比、容积率等8个方面,明确先进钢铁材料等27个产业类别项目的入园用地门槛。
施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和多图联审前置服务,实现“一次申报、并联审批、依次发证”,实现土地“即拍即用”。
建立健全“合同用地”监管制度,推行招商引资协议标准化模板,全面建立“合同用地”项目全过程信用档案,将用地企业落实承诺行为信息计入信用档案并依法公开,加快构建联动协同的管理体系。
“相关政策实施以来,累计清理处置园区‘三类用地’8140亩。”湘潭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实现更高水平利用?湘潭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受访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亩产论英雄”考虑的不只有经济账,还包括环境账、资源账等。为此,湘潭市政府报告提出,将坚持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持续推进“千百十”工程,实施“四个十大”项目,提升“三优三特”能级,加大“三改一扩”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