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莞市首部“多规合一”规划《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引发关注。随后,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发布规划解读称,东莞高点定位,聚焦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打造“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新城”,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

2035年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解读称,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以“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实现了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编制《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于东莞市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意义重大。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东莞的核心功能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到2035年,东莞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引领力、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全面增强,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品质实现根本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成为富有活力和彰显魅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到2050年,东莞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动力、文化魅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全面建成,成为品质卓越、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典范。

坚持“强心、融深、向湾”发展战略

规划提出,坚持“强心、融深、向湾”的空间发展战略。其中“强心”为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及提升综合服务能级保障空间需求,展示东莞现代化都市形象,培育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



“融深”则以“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东南临深片区+深圳坂雪岗”三大空间载体为核心,推进莞深两地交通互通、生态共治、产业共建、设施共享。

“向湾”将加强与珠江口环湾城市的交通联系,谋划泥洲岛、威远岛、沙角半岛、交椅湾等空间战略节点,打造融入“黄金内湾”、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先行地和桥头堡。

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空间结构

规划解读还明确,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强化城市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市域协调发展,优化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中心城区作为全市行政文化、金融商贸、公共服务中心,是展示现代化都市形象的主要区域。建设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提升特色化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两副”为松山湖副中心和滨海湾副中心。其中,松山湖副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孵育高成长力的新兴产业。滨海湾副中心以对外开放、创新发展为主要职能,建设国际化交往中心。

“六片区”中的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与滨海湾片区,将以“一主两副”为核心,协同周边镇街,带动片区统筹发展。东南临深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与东部工业园片区将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小而美的镇级中心。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造之城

现如今,在“智造之城”东莞,科技创新正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规划解读也称,将通过创新赋能,将东莞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造之城。

具体措施包括:打造高效集聚的产业空间格局。建立“市级综合性产业新城、市级重点产业基地(平台)、镇级现代化产业园区、镇村低成本产业空间”的四级产业空间治理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吸引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进驻,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

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格局。提升松山湖科学城的核心引领能力,充分发挥科学基础设施集群、面向产业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原始创新优势,打造对接穗深港的创新轴。发挥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的创新功能,打造沿海科技产业创新带。

提质升级的服务业空间布局。以服务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加大对总部企业扶持力度,建设一批企业总部基地、供应链管理中心。鼓励体育、生命健康和教育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