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云南日报》第5版整版聚焦昭通,“牢记嘱托再奋进 凝心聚力谱新篇”栏目刊发稿件《“五个强市”绘就昭通跨越式发展新蓝图》。
新征程、新蓝图。新使命、新路径。
2025年新年伊始,昭通市召开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全会提出,在新征程上,必须系统审视昭通当前所处的坐标方位、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昭通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绿色能源基地、滇川重要通道、重要生态屏障、区域教育重镇的鲜明特征,围绕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努力闯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昭通迈入全省“第一方阵”的路子,绘就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蓝图。
都香高速公路昭通段永丰互通。《云南日报》通讯员 柴峻峰 摄
农业强市
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最高海拔为巧家县药山主峰4040米,最低海拔为水富市滚坎坝267米,海拔高差达3773米,立体气候明显。昭通苹果、马铃薯、竹子、天麻、花椒、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品质优良。
截至2024年底,昭通苹果种植面积85万亩、占全省的65%,综合产值达150亿元;竹子种植面积603万亩、占全省80%,综合产值达100亿元;马铃薯种植面积237万亩、占全省25.7%,综合产值达85亿元;天麻仿野生种植面积9.3万亩、占全省83%,综合产值达90亿元;花椒种植面积达155万亩、占全省37.9%,综合产值达85亿元。特色养殖中,全市畜禽年出栏1702万头(羽)、占全省4.3%,综合产值达164亿元。
在深入推进“农业强市”建设中,昭通市提出,昭通苹果、竹子、马铃薯种薯、天麻、花椒种植规模均位列全省第一,冷凉蔬菜种植和特色畜禽养殖优势明显,享有“中国高原苹果之城”“中国筇竹之乡”“中国乌天麻之乡”“世界马铃薯种薯之都”等美誉。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昭通要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以高端化、品牌化、市场化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和高山林地、干热河谷等资源优势,加快高附加值产业布局和种植养殖结构调整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因地制宜做好科技赋农和“土特产”增值大文章,全面做强苹果、竹子和马铃薯产业,做大天麻和特色养殖业,做优花椒产业,做特一批小众产品,推动昭通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新型农业强市。
能源强市
着力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能源基地
昭通蕴含丰富的水能、风能、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境内460多公里的金沙江流域上有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3座巨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超过三峡电站,目前已建成风力发电32.25万千瓦、光伏发电42.4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市电力装机2362万千瓦,预计全年发电量830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排名全省第一位;页岩气预测资源量约2万亿立方米。
昭通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知矿种33种,部分矿产资源储量、品质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目前已探明硅矿300亿吨以上,储量及品质位居全省之首;磷矿分布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预测储量130亿吨以上,占全国查明储量51%,有望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单体磷矿;煤矿探明储量位列全省第二、占全省39.5%,镇雄矿区、新庄矿区属国家大型矿区。发展绿色硅铝、磷化工等工业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在推进“能源强市”建设中,昭通市提出,昭通水能资源、页岩气资源和电力装机容量均位列全省第一,煤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丰富,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是全国4个页岩气示范区之一。推进“能源强市”建设,是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昭通要坚持“水火风光气”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大力在“优水电、保火电、扩风光、探采气、配储能、强电网”上挖掘潜能,高水平构建“绿电支撑、多能融合、互联互通、安全智能”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能源转化为绿色经济,着力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能源基地。
交通强市
真正把“云南北大门”这个门户立起来
昭通区位独特,是云南北大门,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和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通道,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就是中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云南通往内地和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双向大走廊。
一段时期以来,因其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交通落后被视为畏途。为破解制约昭通发展的交通瓶颈,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把昭通建设成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昭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交通先行”战略,全面打响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大会战,开启昭通赶超跨越之路。
2024年10月18日,随着大永高速公路高桥至三合段通车,大永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昭通11个县(市、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2024年,昭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昭通新机场和渝昆高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港口吞吐量创历史新高、超过1500万吨,水富港成为全省唯一“公、铁、水”多式联运港口,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1200公里,“润昭引水”工程主管隧洞全面贯通,川气、缅气管道实现互联互通。
渝昆高铁建成通车后,将形成昭通至昆明、重庆1小时经济圈。今后,随着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进一步破解制约昭通发展的交通瓶颈。
为继续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昭明通达”梦想变成美好现实,在推进“交通强市”建设中,昭通市提出,昭通面向滇中经济圈、背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交会的重要节点,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凸显。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是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昭通要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的作用,全力保障昭通机场2025年国庆节前转场运营、渝昆高铁建成通车,着力构建“公、铁、水、航”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统筹做好集商贸、加工、物流、旅居于一体的枢纽经济“变现”大文章,真正把“云南北大门”这个门户立起来。
生态强市
努力在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作出昭通贡献
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右岸,历史上由于开发过早,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
10年来,昭通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全力打好蓝天白云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脱贫攻坚大决战,把生活在高寒、冷凉、石漠化、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的35.47万贫困群众搬离大山,以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持续好转,流域干支流全面恢复自然流态。
在持续不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昭通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393条大小河流保持清水出昭通;为了让山更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22万亩、营造林527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区由8个增加到23个,面积增加68.7万亩、增幅达38.2%,创成国家和省生态文明示范县4个;在蓝天白云保卫战中,取缔所有粘土砖窑,“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为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昭通篇章,在推进“生态强市”建设中,昭通市提出,昭通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赤水河源头,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源头防线和建设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战场,生态地位突出、功能特殊。推进“生态强市”建设,是维护国家和云南生态安全、实现昭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昭通要深入践行“两山论”、坚定走好“两化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绿色化发展、低碳化转型、循环式利用,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在云南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作出昭通贡献。
教育强市
努力把昭通打造成为省级区域教育中心
10年来,昭通市始终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教育兴昭”和“人才支撑”战略,制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新举措,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队伍建设有力加强,教育质量稳中有进,教育保障持续夯实。
昭通市育苗幼儿园举行庆“六一”运动会。曹铎 摄
针对昭通教育存在的入学率不高、资源供给不足、教学质量不优等短板弱项,昭通市从2023年起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基础教育普惠增效、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扩容提质、教育人才队伍培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提质等“七个专项行动”为抓手,补齐教育短板,提升教育质量。
自2023年以来,昭通市投入近50亿元实施教育项目192个,新增学位7.2万个,各阶段学生学位基本补齐,办学条件实现全面提升。2024年,全市中考合格率提升至72.9%;高考本科上线率提升10.7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留守儿童暑期集中托管、普通高中教研联盟、职业教育市县一体化办学3个案例入选全省“十种办学好模式”。
在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中,昭通市提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未来的新质生产力,更是昭通635万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工程,再怎么重视、再怎么投入都不为过。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先导。昭通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资源整合投入,集中优势资源办学,突出抓好学前教育普惠扩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整体跃升,努力把昭通打造成为省级区域教育中心。
声 音
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将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聚焦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按照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要求,努力推动昭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力争到“十五五”末全市农业综合产值突破2500亿元,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坤
深入推进“能源强市”建设,是市委立足昭通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下一步,市能源局将紧紧围绕市委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做大做强绿色电力,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昭通绿电支撑、多能融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
——昭通市能源局副局长高涛
在昭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提出了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目标,我们将加快综合交通项目建设。今年,我们的重点是要加快建设鲁巧、威彝等5条高速公路,全力确保昭通机场的投运、渝昆高铁建成通车,加快金沙江航道的打通,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同时,还要提前谋划“1+1+5”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编制,系统谋划好“十五五”规划期间的各项工作,全力推动“交通强市”建设,助力昭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昭通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刘范兴
“生态强市”建设充分体现了市委进一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担当。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坚决扛牢扛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重点流域保护治理,抓好抓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常态化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力做好昭通高质量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底线,为昭通天更蓝、水更净、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作出新的贡献。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郑维江
“教育强市”建设目标,是对昭通教育的蓝图规划,指明了昭通教育发展的方向。下一步,昭通市教体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将重点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群众的急难愁盼、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昭通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世碧
来源/云南日报 通讯员 蔡侯友 记者 沈迅 市融媒体中心 陈忠华 马礼琼 闵光景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编辑/刘玉
投稿/822996965@qq.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