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秦怡 摄影报道
1月23日下午,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启第三场“委员通道”。本场“委员通道”为民生专场,4位省政协委员与媒体面对面,就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省政协委员色准:
四川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政策
让适龄学生全部受益
首位走上“委员通道”的是省政协委员色准,她最关心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问题。
省政协委员色准
据四川省教育厅2024年11月发布的数据,四川民族自治地区15年免费教育每年惠及学生170万名。“民族地区大力推进15年免费教育,使民族地区的适龄学生全部受益,同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色准表示。
具体如何做到的?色准以阿坝州举例,阿坝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秉持“让学校成为当地最好的环境,让老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让学生成为最受呵护的对象” 的教育理念,落实十条举措,明确“一年有变化、三年有起色、五年有成效”的发展思路。全州教育经费,五年来总投入了238.8亿元,各学段生均教育经费稳步提升。
结合实际优化阿坝州全州学校布局,大力提升办学条件,互联网千兆到校实现100%覆盖。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学校全部实现供暖。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开展“引智强校”行动,引进优质资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中,汶川县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也是全省民族地区首个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认定的县。
师资方面,色准提到,从三个方面聚焦“学有优教”的关键,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全面构建师资队伍五级培训体系,实施“十百千万”名优学科骨干教师、校园长的培养培训项目,成效比较显著。一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二是促进学科教师的配齐配强;三是实现了县域内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强校与相对薄弱学校的人才与资源的共享。
“我们民族地区学子们、孩子们搭上了教育发展的快车,相信在这些举措的持续发力下,四川民族地区的教育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色准表示。
省政协委员付少杰:
优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推进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来自法律界别的付少杰在委员通道上,针对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
省政协委员、四川全兴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少杰
在他看来,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要看法治化程度高不高。近年来,四川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集中法治力量,打出组合拳,为企业家投资兴业营造了公平公正、透明可期的营商环境。四川省法院也提出“一个案子就是一个营商环境”,追求每个案子的公平正义。
“这些年,四川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付少杰建议,第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经营主体平等进入市场。优化退出机制,让市场优质资源得到很好的配置,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要兑现既定的政策承诺,要进一步扩大惠企政策宣传,兑现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百米”。
第三,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综合查一次”柔性执法、兼容并包的流程要很好地执行。要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第四,要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质效,要提升服务的覆盖面、便捷度,要将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向中小企业倾斜,让经营主体便捷有效地获得法律服务。比如送法律进园区,给中小企业提供“法律体检”。
省政协委员王超:
从“有没有”到“优不优”
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四川拥有中药资源9055种,道地药材86种,居全国第一。”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王超在“委员通道”上,对四川中医院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四川省立足资源优势,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开创了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川模式”。
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王超
中医药“简便廉验”深受老百姓认可和信赖。大家的关注点也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关于如何做好川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王超建议从三个方面重点关注。
一是抓源头。从种子种苗入手,开展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研究,建设中药材大品种种植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农户致富奔康。
二是强产业。推进可持续、互协同、共发展的中药大健康全产业链。形成“龙头+链主+企业”的新兴产业集群,筹建院士领衔的天府中医药实验室,开辟药膳、茶饮、康养、旅游等“中医药+生活”新赛道。
三是惠民生。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推进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培训基层技术骨干,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用上放心药。
省政协委员马薇:
用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脉在天府大地传承,巴蜀名片吸引着世界目光,如何进一步提升四川的文化软实力?”对这个问题,在省政协委员、四川交响乐团副团长马薇看来,离不开“数字”二字。
省政协委员、四川交响乐团副团长马薇
“数字时代的文化强省,绝对离不开数字表达、数字传播。”马薇说。目前,人工智能、AR技术对文化艺术产生深刻影响,文化艺术数字化方兴未艾。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大踏步赶上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
利用数字化赋能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从而带给人们全新的文化体验,是马薇和同行们正在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马薇认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推动内容创新,以更富有思想内涵的文化产品,增强数字文化产品的影响力、表现力和共情力。其次,要挖掘科技潜能,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探索音乐、影视、演艺、图书等领域的表现新形式、表达新路径,发展新业态,通过“云端”构筑文化发展新高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最后,要继续办好西博会、金熊猫奖等国际性节会,充分利用各大社交平台,打造国际传播网络矩阵,绽放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接情感需求,增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