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长征路上,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着历史的篇章。

成千上万的英雄从这条崎岖艰苦的道路上走过,有的人迎来了荣誉与奖赏,而有的人则悄然隐匿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为人民工作。

刘照林,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她的军衔经历似乎与她的事迹格格不入。



她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最终也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可是,奇怪的是,三十年后的1955年,刘照林被授予的大尉军衔竟然在众多红军军官中是最低的。

她从红军的排长一路坚持到1955年才晋升大尉,而其中的原因,至今无人能完全解答。她到底为何未能在革命的岁月中得到更高的认可?



加入红军的决心

1932年12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通江成立了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宣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周围的乡村,尤其是那些受苦受难的贫苦百姓,他们听到红军的名字,心中充满了希望。

红军每到一地,都打土豪、分田地,让无数的穷苦百姓得到了翻身的机会,人人有衣穿,个个有饭吃。



刘照林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她的身份是童养媳,在家里一直没有话语权,过着屈辱和艰难的日子。

听到红军的消息后,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象着,若是自己能加入红军,是不是也能像那些被解放的百姓一样,过上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屈辱的生活。

这种想法让她夜不能寐,心里不断翻涌,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她终于决定,趁着夜色,偷偷离开家,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生。



某个漆黑的夜晚,刘照林做出了决定。在那静谧的夜晚,她从狮子岗出发,沿着小路匆匆走向大松树渡口。

她走得很急,月光洒在她的背影上,夜色中,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

经过一段路程,她终于来到大松树渡口,迅速上了渡船。

渡船很快靠近了对岸,刘照林跳下船,沿着河边的小路一路向通江县城的方向奔去。她并没有回头,也不敢回头。



勇敢面对挑战

刘照林到达报名处时,红军的工作人员告诉她目前只招男兵,不接收女兵。

工作人员看她是个年轻女子,热心地劝她回去,建议她等一段时间再来尝试,因为他们的政策暂时无法接收女兵。

面对这样的回答,刘照林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退缩,眼神依旧坚定,毫不犹豫地说,她已经没有家可以回去,罗家对她来说早已没有任何意义。

她从婆家跑出来,已经与过去彻底断了关系,再回去,只有死路一条。



经过简短的交流,领导决定让她加入,安排她进入新成立的被服厂。

那时的被服厂条件十分简陋,厂里除了刘照林,只有另一个人,所有的衣物都只能依靠人工一针一线地缝制。

工厂没有机器,也没有成型的生产线,所有的工作都靠着几个人的双手完成。



起初,刘照林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艰难的工作,因为对她来说,能够加入红军已经是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一点一点地缝制着衣服。

工厂的环境虽然艰苦,但每次针线的穿梭都让她心中感到一丝满足。



渐渐地,工厂的规模开始扩大,人数也逐步增加。

不到几天,厂里就已经有了十八个班,近二百名女战士。

刘照林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她并没有停留在最初的简单工作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被任命为一个排的排长。



不断成长的排长

在被服厂里,刘照林总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刘照林总是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状态。

她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工厂里的每一位女战士,大家都学会了如何在困难中坚持,如何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正当刘照林在红军中逐渐站稳脚跟,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时,家中的亲人并没有放弃对她的寻找。

外祖父刘新民得知刘照林已经加入了红军,便带着家族的命令来到通江,试图说服她回家。

外祖父一心想着带她回去,认为她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家族的耻辱,而刘照林的坚持和毅力让他感到十分气愤。



刘照林面对外祖父的劝说,依旧坚定不移地拒绝了回去的要求。

她站得笔直,目光清新、冷静,似乎早已没有回头的路。

外祖父见她如此坚持,气得几乎要失控,甚至开始威胁她,说如果她不回去,就再也不能叫刘仕英了。



那一刻,刘照林的名字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她已经决定从过去的一切中彻底脱离出来。

她知道,回到罗家,只会是重新陷入一个死胡同。

红军给了她一个新的生命,而她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些努力白费。



面对外祖父的愤怒,刘照林毫不犹豫地宣布,自己不再叫刘仕英,而是正式改名为“刘照林”。

她从一个被束缚的女人,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女战士,承担起了领导和组织的责任。



艰苦的长征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成功突破了刘湘部的“围剿”,长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的行程变得更加艰难和漫长。刘照林被调往军部后勤独立二团,担任连长。

在新的岗位上,刘照林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她需要管理自己的队伍,保证战士们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顺利前行。



那时候,红军的物资状况极其紧张,敌人的持续骚扰让每一天的行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每个战士都背负着沉重的行李,包括步枪、子弹、少量的粮食,还有一副担架,担架的重量和行进的疲劳常常使得战士们体力透支。



路途上,食物短缺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许多时候,连一顿正常的饭都做不成。

战士们只能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或者在路边采摘一些苞谷米、蚕豆、南瓜、野菜等食物充饥。

即使食物简单,甚至是生吃的,大家也并不抱怨,因为这是他们继续前行所必须的。



刘照林作为连长,除了管理队伍,自己的工作也并不轻松。

她和其他战士一样,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随时可能有敌人袭来。

行军途中,她会时不时检查队伍,确保每个战士的状态良好,尤其是那些体力已经接近极限的战士。

无论多么疲惫,刘照林总是亲自去巡视、鼓励。

她知道,只有带领着队伍一起坚持下去,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生机。



在这漫长的行军过程中,食物的匮乏常常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为了尽可能保证队伍的生存,刘照林有时会亲自带领战士们去寻找野菜和草根。

她非常小心,确保所采摘的食物是安全的,能够为战士们提供足够的营养。

有一次,在一片不熟悉的荒地里,刘照林带领着队伍挖掘草根和野菜。

她亲自尝试每一种食物,确保它们是无毒的,只有当她确认安全时,才让其他战士们食用。



长途跋涉中的一次事故几乎让她丧命。

当时,刘照林在一次寻找食物时,不小心吃了一种有毒的草。

几分钟后,她感到腹部剧痛,整个人迅速出现了中毒的症状。

她的脸色发青,站立不稳,几乎倒在了地上。

其他战士见状,急忙将她扶到一边,赶紧为她寻找解毒的草药。

虽然中毒很严重,但幸运的是,她并没有因此失去生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刘照林终于恢复了过来,身体逐渐恢复了力量。



离开战场,投入社会建设

随着红四方面军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行程,最终到达了甘肃会宁。

会宁的到来,给了每一位红军战士一丝喘息的机会。

在这片革命圣地,刘照林依然服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远离了前线的军事工作,开始承担起其他的职责。



红军抵达延安后,刘照林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延安成为了红军的指挥中心,许多曾经的战士和干部也开始有了新的工作机会。

刘照林在这里偶然认识了博古的妻子刘群先。

刘群先当时有一个年幼的孩子,刘照林自告奋勇地提出帮助照看孩子,并且亲自照顾她们母子。



博古了解到刘照林的无私奉献后,决定将她送到边区学校去读书。

这一决定为刘照林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她在边区学校度过了一段不短的时光,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并为未来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毕业后,刘照林被分配到盐池县四区,担任妇女主任。

在盐池县四区,刘照林发挥了她在红军时期锻炼出来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带领当地的妇女参与到社会建设中。

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妇女工作,还积极推动农村的教育和生产发展,帮助妇女们走向独立,逐步改变了她们的生活状况。



1955年,刘照林因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卓越能力和贡献,被授予了大尉军衔。

和其他走过长征的红军比起来,大尉军衔是偏低的,这主要和她抵达延安后逐渐转向地方工作有关。

刘照林并没有对此感到不满,反而对来做思想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已经非常满足了,对党很感恩。

参考资料:

[1]佚名.1955年我军授衔过程中的几个“最”[J].党的建设,2015,0(8):62-6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