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中国革命早期,伍中豪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官,曾是毛主席的第一爱将,当时,与林彪并称为“红军中的两只鹰”,如果不牺牲前途无量。
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故事要从湖南耒阳说起,伍中豪出生在湖南省耒阳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伍中豪从小就聪慧过人,不仅熟读诗书,而且勤奋好学,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文学院。
在北大求学期间,伍中豪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贵人——李大钊,在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影响下,年轻的伍中豪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伍中豪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曾担任青年团支部书记,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
为了投身革命事业,伍中豪毅然放弃了大学学业,返回家乡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冬,伍中豪在耒阳参与建立了当地第一个中共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一年后,伍中豪被任命为中共耒阳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在这段时期,他深入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为后来的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年,受党组织委派,伍中豪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与林彪同学,两人命运第一次交集在一起。
在分班时,伍中豪被编入步兵科第一团八连(军官团),林彪则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三连(预备军官团),这显示出伍中豪的军事素质优于林彪。
在黄埔期间,伍中豪表现优异,甚至得到了时任军校总教官何应钦的赏识,想让他毕业后担任副官,但被伍中豪婉言谢绝。
毕业后,伍中豪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军事教官,在这里与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两位湖南老乡意气相投,甚至同床共眠,伍中豪被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所折服,立下“此生跟定了你”的誓言,而毛主席也深深欣赏这位年轻老乡的才干。
不久,伍中豪和林彪的都进入了叶挺的部队,林彪在第四军任连长,伍中豪在第十一军任连长;随后,林彪参加了南昌起义,伍中豪则投身于秋收起义。
在红军时期,两人的升迁轨迹表现了惊人地相似,都曾担任过团长,又同时担任过纵队司令,最后又都晋升为军长(林彪任红四军军长,伍中豪任红十二军军长)。
在井冈山时期,伍中豪与林彪被誉为“红军中的两只鹰”,成为毛主席当时最得力的将领,但是,伍中豪与林彪的军事指挥风格却大相径庭。
林彪擅长运动战和伏击战,但在固守战时略显不足,伍中豪则在防御固守方面表现出色,更善于稳扎稳打。
1928年2月,宁冈保卫战爆发,伍中豪率部攻破城门,全歼守敌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敌约300人,取得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以来的重大胜利。
除了军事才能外,伍中豪还以其文人气质和谦逊品格著称,作为北京大学文科高材生,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人谦和,没有林彪那种架子。
伍中豪还精通象棋,在红军中无人能敌,甚至曾深入敌占区,只为与一位棋艺高超的老者切磋。
更难能可贵的是,伍中豪不但会打仗,还深谙群众工作之道。在1928年底关于红军转移方向的争论中,他力主向赣南发展,认为那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一建议,最终被毛主席采纳,为后来中央苏区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毛主席多次在根据地干部会上称赞伍中豪是难得的文武全才。
然而,天妒英才,1930年深秋的一个黄昏,伍中豪带领少量战士前往横江渡联系部队,途经安福县城郊时遭到国民党安福靖卫团伏击。
战斗到弹尽粮绝,年仅27岁的伍中豪壮烈牺牲,临终前,写下豪迈诗句:“男儿沙场百战死,壮士马革裹尸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伍中豪的英年早逝,让毛主席悲痛欲绝,数日足不出户,彭德怀更是率领5000红军强攻安福,为这位战友复仇。
伍中豪的离去是中国革命的损失,如果不是过早牺牲,这位既能文能武,又深得毛泽东信任的将领,必将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更为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