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中,春节无疑是最具仪式感和文化底蕴的节日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更凝聚了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地方官员的庄重拜贺,到普通百姓的温馨团聚,从家庭的祭祖祈福,到商家的开市庆典,春节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文化的厚重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描绘清代春节民俗的文章,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如何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中,用各种仪式和活动来迎接新年得到来。
地方官员拜贺
外地的官员,也会在正月初一穿着朝服,由皂隶、行牌、凉伞、旗等开路,带领随从多人,前往当地的寺庙参拜当今皇帝的龙牌。龙牌是一块木制的肃穆牌位,上面写有“天子万岁万万岁”的字样,摆放在寺庙的主佛像前,并没有专门为龙牌而建造龛阁。根据级别不同,官员们的排列顺序也有所不同,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官员们到达寺庙时,寺庙的住持会带着执事僧人在门口迎接他们。寺庙会根据到访者身份的不同,也会有只由执事僧人接待的情况。参拜结束后,知府、知县等官员会手持名帖,名帖是全帖,跟之前的全帖是一样的。到上级官员的衙门去拜年。他们穿着朝服的时间也是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七。
家庭拜贺
正月初一,官员和普通百姓都要穿戴整齐,向天地行礼。普通百姓也要礼拜天地,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据传是为了感谢天地的恩惠。家中的仆人也要穿上新衣服去参拜主人,但不允许穿外套。然后,人们去家族祠堂中参拜家族的神主牌位,并参拜父母。家族祠堂里的供品包括青花灯烛,以及盛放在陶瓷碗、碟、盅等器皿中的年糕、点心、茶、饭、酒、橘子、菱子、龙眼肉等。拜祭后,人们沿着喜神所在方向离去,喜神所在方向是指吉祥的方向。然后再到寺庙里去拜神。虽然寺庙里备有香烛,但人们大多会自备香烛。由于寺庙通常不放置供香客使用的洗手用具,因此人们常在家里洗完手后再前往寺庙。但如果需要用水,也可以向寺庙求用。
试毫
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通常会用红纸写上吉祥的话语来庆祝新的一年到来。为了方便起见,新春用品会在除夕之前准备齐全。总的来说,人们新年吃素食的较多,因为一年的开始需要格外小心谨慎。
春酒
在初三前后,各家开始相互邀请亲朋好友来喝春酒或新年禧酒。根据身份地位不同,各家的酒宴和菜肴也有很大的差别,但并没有固定的菜谱。喝春酒的请帖通常在酒宴前一天送出,如果是宴请亲戚和同辈,则只需要使用不折叠的单帖。女性成员一般不参加这种酒宴,只会回娘家拜年。
商家开市
商店从正月初一开始摘掉招牌,只在店内进行买卖,等到指定的开市日时再正式挂出招牌。开市日这一天商家会设酒宴款待员工、其他有来往的商人,大家共同庆祝开市大吉。船运人会选择一个适宜出行的日期登船出发,开始航运。
(更多精彩详见《清俗纪闻》)
01
作者简介
中川忠英,长崎地方长官,带领长崎当地的中国语翻译官,即所谓的“唐通事”,由他们向清朝商人询问。调查内容相当广泛,记录颇为详尽,除叙述者所说的内容之外,还特命画工在清商们的指导和确认下,详细地绘制了各种事物的图像。
臧长风,出版人。策划出版的图书有几百种。写作出版的作品有《搜神记新编》、《民国教授》、《王安石传》、《历史上的99个灾难》、《联邦调查局档案》、《六祖讲金刚经》等。
02
内容简介
《清俗纪闻》编写成书于18世纪末,是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也是乾隆时期中国闽浙地区民间生活样貌的忠实记录。中川忠英以详尽的调查记录形式,展现了清中期福建、浙江、江苏一带的民俗民风。
全书十三卷,涵盖节日礼俗、婚丧嫁娶、生活起居、经营劳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