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祁霞 甘俊伟 记者 庄剑翔)“上灯前肯定能卖掉!”1月22日,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城北街道槐南村鸭成荡组的尹宝香,正在将攒了一年的子孙灯打包,准备送到几十公里外的江都区进行售卖。子孙灯是一种传承了600年的纸灯笼,目前,整个村子只剩下7户人家会做。临近春节,灯笼的销售高峰到来,红火的同时,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扬州市档案部门了解到,相传槐南村杭家大队在600多年前的明朝便有用竹篾编扎纸糊灯笼的历史,后相继失传,而鸭成荡竹篾编扎灯笼的技艺传承至今。这里所说的灯笼,就是子孙灯。传至今日,灯笼的材质、造型几乎与600年前无异。


别看灯笼不大,制作起来可并不轻松。先劈竹篾,再编扎、糊纸、刷红、剪纸、贴花,安装灯笼盘……一盏灯需要22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成品的灯笼大小、形状如哈密瓜一般,刷上红漆贴上金色双喜,寓意子孙满堂,十分吉祥。一进腊月门,便有外地老客户上门拿货,春节前后在周边乡村和周边城市自卖。像尹宝香这样的手艺人,还会送货到周边,销路倒是不愁。


目前在村子里,能制作子孙灯的从原来40多户减少到7户,尹宝香家便在其中,而61岁的她也是所有“传承人”中最年轻的。多年前,尹宝香嫁到了鸭成荡组,跟着自己丈夫学成了扎灯手艺。她手脚伶俐,扎出的灯笼规整耐用,深受客户喜爱。


2024年初到现在的一年时间里,她一共扎了上万个子孙灯,也是村子里最“高产”的手艺人。春节前和“上灯”前,正是子孙灯的销售高峰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了这种原汁原味的小灯笼,这也使得会扎灯的人成了“香饽饽”。尹宝香和家人一年不间断,农闲、看电视、聊家常的时候,手上也不会停下,在他们看来,这不但是一门生计,也是打发时间的好方法。


如今的手艺人们找到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有人还学会了拍摄短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推销子孙灯,这也为他们的生意带来了明显的增幅。


虽然生意越来越好了,但是尹宝香也坦言,手艺人们的后辈,没有一个愿意学的,“在城里打工,随随便便就能挣到钱,谁还有这个心思和精力耐心坐下来扎灯?”


槐南村工作人员表示,如今的子孙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承,再过20年,如果还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子孙灯恐怕就会失传了。对此,扬州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团队多次上门,用文字、视频的方式对这门老手艺进行记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