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从古至今激励了无数的人,但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就已经有很多的行业了。
补锅匠
在几十年前,那个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我们的民间有这样一群传统的手艺人,他们凭借各自的本领,做到了“一人便可养活一家”地步。
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老行当却逐渐的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不见了,甚至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制秤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那些曾经无比辉煌的老行当,看看大家能记得几个......
补锅匠
“补锅哦,生铁补锅哦,有搪瓷脸盆、鼎锅、菜锅,要补的啵。”
补锅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要一听到这个吆喝声,就知道是补锅匠进村了。
这时大人们都会带着家里需要修补的锅具,排队找补锅匠进行修补。
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对于用坏了的东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丢了买新的,而是想办法将它修好接着用。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不只是形容衣物,也同样适用于家里其它的物品。
而家里每天都能用到的铁锅,因为当时的锻造技术有限,经常会出现“破底”的现象,“补锅匠”这个行当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用滚烫的铁水修补缺口
在当时补锅匠不仅受村里大人的欢迎,就连小孩也都对补锅匠十分的感兴趣,毕竟当时小孩的娱乐活动有限。
补锅匠和他的工具
一般来说补锅匠都会背着一个挑担,挑担的一头装着风箱、煤,一个头装着生铁、锉子、钻凳、砂轮、白蟮泥、胶水、小锤子等。
修好的锅
不管村民带来的锅有多破,补锅匠都能修补的焕然一新,可以说他们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
根据不同用途家里各种各样的锅具
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家里都摆放的各种各样的锅子,只要锅子坏了,就会立马换新的,再也没有想要去修它的想法了。
也正是在这种观念下,补锅匠这门手艺渐渐的消失不见了。
修钢笔师傅
很多人都使用过的钢笔,诞生于19世纪初期,是由美国人华特曼发明的。
在20世纪初期,钢笔作为一种便捷的书写工具,被传入了我国。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喜欢把钢笔别在胸前
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以及学生都以拥有一支钢笔为荣,朋友之间也十分流行赠送钢笔。
由于当时钢笔的珍贵性,再加上钢笔这种相对来说较为精密的书写工具,经常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
于是专门修钢笔的师傅也就相继出现了,但大多数的时候,修钢笔的利润并不是很高。
因为除了一些材料特殊的构件,钢笔的其它配件的造价都比较的低。
可以说修钢笔的师傅,大多都是靠量取胜,属于另类的薄利多销。
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钢笔的造价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低,如果不追求品牌,在街边的商店大概几块钱就能买到一支钢笔了。
现在货架上各种类型的钢笔
即便是较为昂贵的钢笔,在损坏的时候大家也不会专门去找修笔师傅了,现在随便在网上一搜就有很多修理钢笔的教程。
张广义:北京最后一位修笔人
所以修钢笔这门手艺基本很少有人去传承了。
其中一位名叫张广义的修笔师傅,是北京最后一位修笔人,82岁的他经营着北京最后一家修笔店,这家小店已经开了49年。
不难看出,这个曾经帮助无数知识分子,得以重新挥洒笔墨的老行当,即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弹棉花
“弹棉花啊~弹棉花啊,一斤棉弹成八两八......”
这段曾将火遍大江南北的口头禅,甚至被专门写成了歌曲,更是在影视剧中被频繁引用。
弹棉郎
可以看出,“弹棉花”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弹棉花在我国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
古时的弹棉花
元代《农书·农器·纩絮门》记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早在元代时期,我国就对弹棉花有了系统性的纪录了。
改革开放之后,有很多温州人为了创业远离故乡,这其中便有一批弹棉花的匠人,他们带着工具游走于全国各地。
弹好的棉花被压成被子
大家也亲切的称这些匠人为“弹棉郎”,在他们手中原本紧密的棉花,经过来回的“弹奏”后,就会变得蓬松柔软,最后被压成一床床的被子。
就连盖了很久的被子中的棉花,经过他们的操作,也能重新变得松软起来,感觉就像在“变魔术”一样。
全自动弹花机
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全自动弹花机的出现,令弹棉花实现了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弹棉郎”也因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如今,从事弹棉花这一行当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能够再次将其发扬光大的,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钉秤(俗称制秤人)
相传杆秤是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他利用了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下了13颗星花,并定13两为一斤。
杆秤的由来
直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又在秤杆上增加了“福禄寿”三颗星花,定16两为一斤,“半斤八两”这一词语便是由此而来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钉秤(俗称制秤人)行业的黄金期,当时一位经验老道的钉秤匠一天也只能做出3~5根杆秤。
但是市场上对于杆秤的需求则是要大的多,可以说想要找一位好的钉秤匠制作杆秤,在那个年代都是需要提前预约的。
这也导致很多人都想让家里的小孩,拜那些老钉秤匠为师,毕竟只要掌握了这门手艺,养活一家老小完全不成问题。
但是自古以来钉秤匠收徒都是十分严谨的,这并非是因为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是因为钉秤匠是一门需要心地善良,有原则的人才行。
因为如果被品行不端的人学得了这门制秤手艺,那么在一些黑心商贩的利诱下,他们便会昧着良心制作一些“亏心秤”,这样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便会收到损害。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始终坚守本心的钉秤匠,在当地是十分受人尊重的人物。
台秤
但是随着台秤、托盘秤、电子秤,这类读数方便、能够量产的称重仪器普及后,杆秤也随之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托盘秤
而现在能够制造杆秤的钉秤匠也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也都不愿意从事钉秤这门行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杆秤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锔碗匠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许多民间传统手工艺,都在面临着如何传承下去的问题。
钟表匠
像从前家家户户过节都会张贴的剪纸,以及可以将破碎的碗盆修复的锔碗匠、钟表匠等,许多老一辈心中记忆深刻的老行当,正在逐渐的消逝。
希望我们的传统手艺都能找到合适的传承人,使它们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即将消失的老行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