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半月的公开喊话、协商洽谈后,围绕着极越停摆后车辆使用过程中的诸多困扰,极越车主终于等到了一个确定性的答案。1月19日,一份《极越车主代表会谈纪要》在社交媒体上公布,显示极越车主、集度、吉利三方已就极越汽车售后、车主权益、车辆保险等问题,详细披露了目前的主要问题推进程度及未来计划。
这份纪要被放大的「细节」有两个:1、派出所的介入,除了车主、集度、吉利三方之外,与会人员还包括滨江商务局局长、滨江派出所警队队长以及街道主任;2、吉利在这个过程中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比如在车辆维保方面,领克将在全国范围内开放100个售后网点承接极越汽车的售后,针对极越车主的充电难题,提出1月20日起打通极氪品牌充电站并供极越车主使用积分抵扣使用。相比之下,人们似乎并没有在这份纪要中发现太多百度的身影。
围绕着这两个细节,舆论的关注和争议之处在于,一方面在极越暴雷之后,车主方面对于初期的协商结果仍然有很大的情绪在;另一方面,在接下来的维权过程中百度将要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更多有效的系统性方案。
表面上来看,这是吉利作为极越的大股东,在面对极越车主的不满和情绪,出手让这场暴雷事件走向积极态势的固定动作。但实际上,从与百度联合声明承诺兜底,到作为股东为极越员工、车主提供妥善的善后方案,很多人都看到吉利在中间默默承担了太多的「不得已」。
兜底,虽然吉利占据了极越多数股权,但在角色定位上,吉利其实只能算作极越的「代工厂」,更多扮演的是供应商的角色,负责提供平台和技术,甚至吉利自己也是极越暴雷的受害者,有消息人士透露极越目前还倒欠着吉利超30亿元的代工费;但不兜底,作为极越的大股东和代工厂,极越的「烂摊子」得不到妥善处理,第一个反噬的就是吉利的品牌形象和基本盘,并且从一家汽车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出发,也决定了在这件事上吉利必须有所作为。
在极越原地暴雷以及后续兜底的一系列事情上,吉利可以说结结实实吃了一个「哑巴亏」,这大概也是这家造车近40年的车圈老炮最有苦说不出的一次。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吉利的「底线经营」思维
回看整个极越暴雷的始末,从官宣兜底,到后续的每一次针对员工、车主权益的公开回应,吉利的态度和节奏相对来说都非常积极。去年12月13日,极越宣布破产的第三天,吉利与百度联合发表声明,提出将第一时间解决员工社保缴纳、离职补偿等问题;12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发布微博,称吉利将保障车辆的正常使用和售后服务;再到这一次,吉利对于极越车主提出一整套覆盖车辆维保、车主权益、充电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善后方案。
相比之下,吉利对于极越的兜底方案是过去很多栽倒在新造车路上的品牌身上看不到的。比如威马汽车,在去年停产停工后,很多车主无论是官方售后还是二手平台都找不到配件维修无门;同样境遇的还有天际汽车,2023年倒闭之后在全国各地的官方售后服务中心陆续关停,目前天际的售后服务主要由一些私人专修店和前员工开设的店铺接手,维修保养需求难以得到系统性解决。
尽管从投资人的角度,吉利对于极越的兜底完全没有必要到这个份上,但面对更弱势的用户、员工,吉利并没有犹豫太多,而是快速做出了取舍。
类似的事情在吉利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1998年,吉利首款车型豪情轿车刚刚量产下线,但由于造车初期经验不足,实际测试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为了避免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向市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李书福亲自用挖掘机一口气砸掉了100辆豪情轿车,在李书福看来,「砸碎的是价值数百万的崭新的轿车,但树立的是吉利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决心」。
2022年,吉利旗下品牌极氪砸下3个亿,为所有极氪001的老车主们免费升级高通8155芯片,提升极氪001车主在智能座舱方面的用户体验,而在此之前,车企为用户提供更换芯片服务的费用普遍在3000-5000元。
正如李书福所说,造车是要讲道德底线的,要对消费者负责任。当近两年汽车市场当中越来越多人提及造车的热爱、责任和使命,这种始终围绕着企业社会责任,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消费者吃亏的「底线思维」,在与当前互联网造车经营思维形成鲜明碰撞的同时,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约束着吉利不去做「超纲」的事。
2
吉利吃了什么「哑巴亏」?
2021年,汽车市场席卷了一股科技公司联合整车厂进行战略合作的风潮,阿里巴巴联合上汽、张江高科成立智己,360集团入股汽车汽车,多家互联网巨头的涌入让新能源赛道愈加热闹和拥挤。极越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不过不同于其他品牌,在极越项目上,百度是一个更大的主导者。
在合作初期,吉利以提供平台和技术作为「资源方」出现在这场合作当中的,在这个过程中,百度给钱,吉利给平台和技术,后者几乎不参与到除了技术供给的任何事情,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极越品牌的背后有吉利。集度的第一台车命名为“01”,正是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研发,几乎重做了整个电子电气架构,被命名为“JET”。
随着国家对于「代工」要求的收紧,授权方也被要求需要造车资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利和百度再次组建一家名为“极越”的公司,原先的集度则作为销售公司负责整车的售卖。平台加上资质的双重资源入股,这才有了吉利今天在极越65%的股权占比。与此同时,这种资金协作和资源协作的合作模式也为后来的「哑巴亏」埋下了伏笔。
一般来说,无论是舆论还是用户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出资方视作第一责任人;但如今,从吉利65%但我股权结构、双方的协作存续关系以及涉及到国家规定上,即便后续资方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也会主要落在吉利身上。
根据最新《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要求,整车制造企业需要在面对消费者合理的三包诉求时,响应并履行相应责任。因此,作为极越汽车的生产者和大股东,在这个大原则下,吉利势必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围绕着终端声量的反馈,吉利一直积极履行着相关的责任,积极回应终端用户的需求。
总的来看,中国造车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单一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传统汽车制造领域,包括现在的吉利、长城,创始人凭借着资金实力和对汽车行业的理解进入;第二个阶段开始向多元的社会资源过渡,帮助了很多新势力在这个过程中更快地积累资本,比如通过红筹资本、南下资本的方式,通过在海外上市或参与一些香港有业务布局的造车项目,将资金投入到国内的汽车制造项目中来;第三个阶段这种资源协作到股权协作的模式开始逐渐成熟和出现,在资金、资质、品牌、技术等方面彼此合作降低成本,比如问界、智米等。
如今的极越也处在第三个发展阶段。它的烂尾再次证明了一个结论,即在协作造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真正换来阶段性的利好和正反馈,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主导性作用。
比如在问界中,可以明显看到,华为就将其渠道资源、对于标准汽车智能座舱、驾控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了最大化;智米则是在协作中将自身对于汽车工业的理解跟汽车的量产相结合,真正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两者因此在今天展现出卓越的生命力。
相比之下,在外界感知更多的是,极越始终是吉利作为资源合作方参与的一个项目。外界对于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很明确,那就是百度解决的是智能化的问题,吉利解决的是造车的底层逻辑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吉利专注于发挥自身制造优势,为极越提供坚实的生产制造基础和产品赋能,认真本分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作为车辆生产的代工厂还是资质的提供方,今天看来,吉利对极越的兜底都显得有些“冤枉”。
3
兜底极越的「成本账」
而围绕着兜底极越品牌,吉利接下来还要继续付出多大的成本?这个亏吉利还要吃多久?如果将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一量化,不难得出一个较为具体的数字。根据已经落地的兜底方案,如果确定对吉利将要承担起包括极越员工的“N+1”补偿方案、社保缴纳,以及用车周期内相应的售后服务和运维成本所需要的资金体量,不妨以满足最基础的售后需要简单做个测算:
通常来说,一辆新能源的售后服务至少包括车辆维保、零部件供应、整车质保、充电权益、充电桩采购安装等多项内容等多项内容,均在吉利兜底的涵盖范围内。目前,极越在汽车市场中的保有量为1.8万辆,若以平均每年每辆车的售后维修保养成本为1 万元,一辆新能源汽车最低8年使用年限做计算,则售后维修保养成本约 14.4亿元。而这还只是显性的花销,是满足用户需求和履行国家三包政策的硬性成本。
从隐形花销上来看,预计今年领克将在全国范围内开放100个售后网点承接极越的售后问题,这些网点的搭建、授权账号的开通、技术授权和技能培训以及人员的扩充,尽管不像从头新建一个网点,但也不亚于重新开设一个品牌线。同时,为了保证售后服务的及时性,网点还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零部件,从而产生库存管理费用以及可能的配件积压和损耗成本。参考其他品牌,这两部分成本平均到每辆车每年约为500元左右,1.8万辆的保有量8年就是0.72亿元。
而在员工补偿方面,「原地暴雷」之前,极 越的员工总数约为5000人,综合招聘网站信息,假设极越员工的平均薪资为3万元,如果以平均工作年限2年作为参考,那么仅经济补偿这一项大约为4.5亿元,加上工资以及社保、公积金缴纳,预计至少在5亿元以上。即便跟百度对半平均分担,需要承担的员工补偿成本也在2.5亿元左右。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在极越暴雷时还欠付所有供应商款项近20亿元。尽管按照法律法规,吉利并没有对于极越负债和供应商欠款进一步偿还的责任和义务。但对于目前已经接下极越这个烂摊子的吉利,无疑已经成为了很多由于极越经营危机而走投无路的供应商们解决欠款问题的救命稻草。加上极越本身倒欠吉利的30亿元代工费,粗略计算意味着,吉利至少要为极越承担约50亿元的善后成本。
李书福曾说:市场需要的企业,不是去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有价值的事儿!做社会有需要,用户有需要的事情是吉利一直以来的坚持。在优胜劣汰、恶性竞争的环境下,在利润和市场的压力下,如何坚守原则和战略的确对企业是一个考验,尽管过程痛苦,但越是关键时刻却越能展现一家企业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