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秋招之光”,如今也不灵光了。
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招聘要求也日益严苛。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一年制的港硕,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简历“镀金”。
然而,现实却给了众多港硕求职者重重一击。
先是有广东选调,禁止留学生报考的消息传出。后有比亚迪等企业,明确表示不收港硕毕业生。
香港的一年制港硕,明明曾是就业“香饽饽”,为何如今,机会越变越少了?
曾经,香港高校的硕士学位,被视为高学历和国际化视野的象征,在就业市场颇具竞争力。
除了学校排名靠前,知名度极高。更“香”的是,相对于国内传统的二、三年起步的全日制研究生,香港高校的硕士只需一年就可以毕业。
以香港大学的经管学院为例,设有多个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涵盖经济、金融、市场营销、会计等诸多领域,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报考。
在2010年—2015年期间,内地申请人数增长率超 30%。其金融硕士项目更是竞争激烈,录取比例常低至10%以下。
这些学生毕业后,凭借香港高校的国际声誉,和自身的专业知识,能轻松敲开全球顶尖企业的大门,从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高薪职位。
多年前毕业的林学长便是其中一员。
一次偶然机会,他了解到一年制港硕,经过备考,成功申请到经济学专业硕士,并完成课程学习。
毕业后,凭借在硕士期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顺利进入香港一家知名跨国企业,薪资直接跃升至两万。
伴随“一年制港硕”这个香饽饽的出现与广为人知。
过去几年间,香港各大高校的内地招生比例一路攀升。
光是本科阶段,2021年与2016年相比,升幅高达23%,录取比例已达上限的两成。
研究生阶段的情况更为突出,内地及非本地生占比,总体已趋升至 82%。在这其中,香港城市大学更是达到了夸张的94%。
如此大规模的招生扩张,尤其是内地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其留学含金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渐渐地,港硕曾经的光环不再耀眼。
紧接着,“一年制水硕”也成为舆论诟病的焦点。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一年制硕士时间极短,一般人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哪怕学业压力不小,但听起来始终不如内地读2—3年的硕士扎实。
伴随这种观点的兴起,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社会对港硕的评价,导致港硕在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正在逐渐下降。
在国内秋招中,许多港硕毕业生发现,自己的简历在筛选环节就频繁受阻。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小李,在投递国内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时,发现海外硕士与内地硕士分开面试,内地硕士优先面试。
尽管小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但在面试阶段就被无情分层,多少让人有些心里不舒服。
最后果不其然,连他在内的海外留学生,光是在初筛阶段便折损大半。
而与他背景相似,但毕业于国内985高校的同学,却顺利获得了后续面试机会。
原以为自己是“候选人”,结果到头来却是“备选人”。
在与港硕同学的交流中,他发现这并非个例,许多港硕在投递岗位时,都遭遇了类似情况。
有同学明明面试的时候好好的,提到自己港硕毕业,面试官突然神情凝重,然后不了了之。
“offer早就发给内地硕士了,我们争来争去,都是陪跑!”
更有大厂HR透露,以港硕为代表的一年制硕士,基本都会选择“泡池子”——简历照收、面试照面,但基本一个都不录取。
其实,近年来,除了“一年制”这个点备受诟病之外,港硕面临的其他挑战也并不少。
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内高校还是海外高校,硕士毕业生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这也直接导致,就业市场上的高学历人才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尤其港硕毕业生,不仅要面临其学历优势逐渐被削弱的困局,还得面临来自国内外众多高校毕业生的激烈竞争。
另一方面,香港高校在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师资力量难以跟上学生的增长速度。
部分课程的授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为完成教学任务,可能会简化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加之一年制硕士课程时间紧张,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无法充分消化所学知识,变成他人口中的“水硕”。
站在企业的角度,如今国内人才市场已然供过于求,因此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更加务实,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
也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留学经历,不再将其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港硕就业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困境,是教育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复杂现象。
当然,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资料来源:
1.虎嗅APP《花30万读个港硕,我后悔了》
2.ITBEAR科技资讯《港硕之路:三十万投资,换回的是梦想还是泡沫?》
3.彼岸教育《今年比亚迪不要「港硕」了!30万学费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