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济南1月22日电(记者宋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成效明显,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连续四年优秀。”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基本完成,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绿色转型实现突破。
这与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密不可分。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建立起了山东黄河流域强大的‘人工肾脏’。在保护水环境、减少洪涝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副秘书长王琳提出,山东应继续建好“人工肾”,服务母亲河,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4年,山东省政协围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民主监督,王琳负责水生态组,与省政协委员和智库专家一起,从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个市——菏泽,一直到黄河入海口的东营等市,进行深入调研。
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副秘书长王琳。郭笑摄
“调研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湿地建设,从数量、规模到湿地物种的丰富程度。”王琳举例说,比如,菏泽市为了确保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入河道前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标准,2018—2023年累计建设了36处人工湿地,进一步提升了进入河道的水质。菏泽城市河道的排水最终进入南四湖,可以说,菏泽湿地建设也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保障作出了贡献。
菏泽的人工湿地选用了大量新的湿地植物,除了芦苇、菖蒲等,还大面积引种了千屈菜,这种植物在净化污水的同时还美化了环境。千屈菜是很好的中药材,下一步进行开发利用,既可以解决湿地植物处置的途径,还能带来经济收益。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中,还有一个数据很有意义,就是山东黄河流域的人工湿地面积,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自然湿地面积。”王琳说,这是山东全面建设河口湿地、河道岸线湿地、尾水人工湿地的结果。因为山东黄河流域的各市,在河口处、河道岸线,都加大了湿地修复和建设力度。东营更是加大了对黄河口三角洲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山东黄河流域的湿地曾持续减少。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湿地保护与修复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人工湿地面积超过自然湿地面积的现象。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经过多年努力,山东建起了山东黄河流域强大的“人工肾脏”。“人工肾脏”在保护水环境、减少洪涝灾害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我认为,人工湿地这个‘人工肾’,就是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王琳深情地表示,我们应当继续建好“人工肾”,服务母亲河,助力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