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再度踏入白宫,拜登以宽广的胸襟前来祝贺,而黄河流域,这条华夏民族的摇篮,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呜咽。
她虽不如长江流域那般宽广富饶,但她以独特的几字形大湾,孕育了波澜壮阔的黄淮海平原,滋养了亿万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从黄河流域开始的,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开枝散叶,人们才逐渐流向四面八方,填满中华大地,并且在全世界落叶生根。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见证了五千年文明的沧桑巨变,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黄河,她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她流经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虽水量不及长江,但她那几字形的大湾,完美地将黄土高原的肥沃土壤裹挟而下,经过千万年的沉积,形成了肥沃的黄淮海平原。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北部,这些地区至今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然而,黄河的辉煌背后,也隐藏着无尽的沧桑。由于人口繁衍过快,加上历代王朝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上游过度放牧导致河流变缓,中游黄土高原的森林被开垦得千疮百孔,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则因泥沙沉积过快,频繁泛滥成灾,黄河成了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当一个地方人口大量增加以后,一般都会选择移民,或者是当地继续开荒,西方国家在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时一般都是大规模海外移民,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我们则主要是向山地发展,开荒造田,这就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整个黄河流域的气候越来越干旱,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人们为了吃水不得不跋涉几十里山路。黄河的流量也逐年减少,如今已不足南方一条省级河流的水量。黄河在呜咽,母亲在哭泣,大地在悲鸣,整个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也急剧恶化。夏天,这里很多地方的高温达到惊人的四十多度;冬春时节,雾霾频发;干旱缺水更是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面对黄河的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黄河安澜与兴盛,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正奏响一曲恢弘壮丽的发展新篇章。
黄河之治,重在长远,贵在系统。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各地以系统性思维开展治理,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2021年,国务院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黄河流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建设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以及维护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区域。
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母亲河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黄河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却承载着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是中国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依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考验着治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的生态治理,首先在于还自然以安宁。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和政策的实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稳步提升。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持续提高;宁夏沙地治理工程让昔日“黄沙遮天”的景象逐渐成为历史;山东黄河入海口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让黄河三角洲成为了候鸟的天堂。
更为重要的是,黄河流域治理正在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进。河南小浪底水库的生态调水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下游水质,还为周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山西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也让更多的荒山荒坡重新披上了绿装。
黄河的治理,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民生。
近年来,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的原则指导下,黄河流域的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一系列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下游滩区居民迁建等,黄河正从“水患之河”逐步转变为“安澜之河”。
同时,作为国家的“粮仓”和“能源库”,黄河流域在保障粮食与能源安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沿线的灌溉农业区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了“用好每一滴水,种出更多粮食”的目标。特别是内蒙古河套灌区,依托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实现了用水总量的“零增长”。
新时代的黄河,不仅是一条生态之河,更是一条发展之河、文化之河。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沿黄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绿色产业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山西壶口瀑布到河南龙门石窟,再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沿线的文旅融合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让更多人通过母亲河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黄河流域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即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民生福祉与文化传承的协调统一。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千百年来,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她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景观壮丽秀美,沙漠浩瀚,草原广布,峡谷险峻,壶口瀑布更是气势恢宏。
同时,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黄河流域又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
然而,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沿黄河9省区1547万人摆脱贫困,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加快推进,百姓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如洪水风险、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国家发改委要会同有关方面组织编制规划纲要,按程序报党中央批准后实施。党中央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同时,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和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
治理黄河当然应该主要依靠国家的重视和组织但是更应该制定一系列利国利民,把生态治理和人民之福结合起来,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励大家都能参与进来。激励社会资金大量投入,每一个民众都能受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单单依靠政府规划和项目实施,恐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寄托着未来的希望。保护黄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的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奏响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黄河大合唱”更加悠远响亮!让母亲河不再哭泣,让中华民族在黄河的滋养下,继续书写辉煌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