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静

岁尾年初,我们总要回望。过去的一年,龙江“三农”交上了怎样的一份答卷?

看粮仓,底盘更稳——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首次突破1600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连续21年实现丰产丰收。

看发展,动力更足——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好于上年;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一产固投保持三位数增长,处于全国领先。

看转型,生态更美——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看乡村,建设更强——持续实施乡村耕耘者振兴计划,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做法亮点纷呈,自治、德治、法治有效结合,乡村正在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

农业强,“压舱石”更稳固更坚实

王春江和刘东升都是嫩江市前进镇东升村农民,都种了一辈子地。可今年刘东升却有点儿小郁闷:两家地挨地垄挨垄,春天一起买的芸豆种,同时下籽儿,到秋了,王春江家一垧地比他家多打2000斤。

“那一垧地就多挣7000块钱左右。”刘东升百思不得其解,“我家比他家还多上了肥打了药,咋就没收过他家。”

其实,王春江的地里,有点儿“小秘密”,“连续8年了,每年我都是秋天往地里抛撒黑龙江沃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矿物有机肥,这地越来越‘塇乎’了,也不用上那么多化肥,产量还高了。”

和王春江一样用“秘密武器”改良土壤的还有东岗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黄鹏、玉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国以及长江乡百富家庭农场的宫百富,他们或种大豆,或种玉米,整体上都能比别人增产10%。

“他们的增粮密码就是‘微生物—有机质—矿物质’三元复合六位一体改良黑土地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介绍,“土壤是岩石矿物在地表经风化成土作用形成的,三元复合技术中的矿物质技术就是向土壤补充活性微粒矿物质:一是因其表面积大、表面化学活性高,易被植物根酸溶解或易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成为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活性养分,进而全面促进土壤和农作物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平衡;二是因其能与土壤腐殖质结合成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从而活化土壤的结构和化学性能,进而改善土壤的一系列基本功能。”

“科学有效运用‘三元复合六位一体’技术方法,提高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提高了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黑土保育创新团队带头人张久明对实施这些技术的土地进行检测后得出结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晓增牵头在黑河市爱辉区推出了“爱辉模式”——“我们团队从2019年开始把各种碎片化的科研成果集成起来,进行精细播种、精量施肥、精确施药、精准管理,目前看千亩示范区粮食增产能达到15%以上,大面积推广中普遍增产10%以上。”

“2024年我院在全省30个实施地开展科技增粮工作,全力推动新优品种、技术、装备等集成组装应用,构建不同地区粮食作物产量提升模式,辐射带动全省实现粮食产量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推广处处长马冬君说。

良田固基、良种发力、良技配套、良机提效、良制赋能……2024年全省大面积单产提高2.7%,带动全省增产42亿斤。每一次我省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其背后都有着一系列的新变革、新方法、新措施。正是这些创新落地实践,使得这片黑土地上的“潜力”不断被激发出来,让“中国饭碗”装满了更多“龙江粮”!

农村兴,家园更宜居更美好

隆冬时节,沿着平坦整洁的村道走进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满族乡小乌斯力村,一排排满族民居错落有致,墙上的彩绘述说着这座边境渔村的故事。而在距此16公里外的瑷珲镇外四道沟村,则又别有风情:一幢幢色彩鲜明的木刻楞民居,一排排整齐的木质栅栏,一个个俄罗斯套娃立在门前,皑皑白雪中犹显俏皮可爱。

外四道沟村和小乌斯力村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整洁的乡村风貌,得益于爱辉区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龙江民居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先后打造了13个区级龙江民居示范村。这不仅让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4年我省深入实施“百村精品、千村示范、万村创建”行动,累计建设龙江民居省级试点村102个,16个县(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高昂的歌声从宁安市渤海镇江西电站会议室飘出,让宁静的“猫冬”生活顿时热闹起来。渤海镇上官地村和梁家村的村民,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农文旅融合、定制农业、电商运营、宁古塔文化、旅游英语日常对话、心理科普讲座……

“2024年全省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累计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超22万人次,切实提升农民素养,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处长关贵林介绍,培训主要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以粮油稳产保供为主线,创新云上课堂、集中课堂、田间课堂并重的培训形式。他们还创新开展了“大地流彩——黑龙江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农业文化旅游三产融合,举办了4000余场次精品乡村文化活动。在推进乡村治理上,创新推出很多有效方式,宝清县能人治村、甘南县社会化服务等创新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美丽乡村更宜居,青山绿水寄乡愁。一个个干净整洁、风光宜人的村庄,正成为我省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也为美丽龙江增添了新的风景。

农民富,日子更红火更幸福

“我们合作社有136名农民入社,共种了2.8万亩刺五加,2024年平均每个成员收入在18万元左右,还带动了周边两个乡镇上千人务工。”勃利县海林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才介绍,种植刺五加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一般第二年利润就能实现每亩1630元,第三年能达到每亩12180元,第四年可采叶采果,利润达到每亩26040元,以后还能逐年递增。

“2024年全省刺五加面积达到182万亩,创历史新高。”省农业农村厅中药材发展处(经济作物处)处长修国辉说,我省具有做强做大刺五加产业的先决条件和产业基础,今年全省两会提出,要建成全国最大刺五加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除了刺五加,芍药也是致富花。大兴安岭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伟介绍,他们合作社种植赤芍3500亩,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带动周围30多农户增收。兰西县康荣镇荣兴村利用村屯内道边隙地种芍药,既美化了村屯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效益。村党支部书记魏庆东粗略地算了一下,全村道边种满种严能有13亩地,一年下来,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据了解,我省通过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瓜果、小菜园及渔业等多元发展,稳住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增加用工需求,增加工资性收入。

东宁市老黑山镇和光村宋忠华一家,主要靠食用菌增收。“我做了30万袋地栽木耳,一年纯收入约26万元。闲下来再上山捡松茸,还能收入3.5万元。家里还有30亩地,一年也能收入2万元。”

“我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9年领跑全省,主要得益于菌、药、果、菜的有力支撑。”东宁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其中,仅种植黑木耳一项就人均增收近2万元。2024年农户亩均增产粮食超10%,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钱袋子越来越鼓,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安康。在这个“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的时代,“二十一连丰”的黑龙江胸怀“国之大者”,保持先行之姿,迈向农业强省的步履坚定且铿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