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600亿斤新台阶,实现“21连丰”,粮食总产量、净增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15年领跑全国。1600亿斤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串数字的跃升,更是黑龙江人民不懈努力、勇于创新的生动写照。黑龙江日报·黑土优品工作室特别策划推出《1600亿斤的增粮密码》系列访谈节目,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深入访谈,揭秘1600亿斤的“增粮密码”。
□本报记者 梁金池
本期嘉宾:韩晓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
记者:“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1600亿斤的增粮密码之一就是良田。目前全省因地制宜推广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旱田“龙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这两种模式均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据我们了解,“龙江模式”这一概念是您在2021年集成多种技术模式首次提出的。在1600亿斤背后,“龙江模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韩晓增:耕地是粮食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我省黑土地面积是1.56亿亩,占全国黑土地的面积的56.1%,这就赋予我们在粮食安全和黑土地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当成一个政治任务来抓,成效非常显著。在粮食生产方面,黑土地为我省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省在黑土地保护方面,采用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和养结合,综合运用了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生物措施,保护黑土地的黑土层和保护黑土地黑土层里面的有机质不降低。在这个过程中,我省采用的核心技术主要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以此达到产能提升、保护黑土地的目的,最终实现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目标。
记者: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在因地制宜方面我们有哪些做法?
韩晓增:“龙江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我们把黑龙江省基本上分成三个类型区:第一个类型区是黑龙江省西部,就是大庆、齐齐哈尔这一带,此处问题是干旱风沙,我们在这个地区采用保护性耕作,主要是免耕和秸秆覆盖,解决保护黑土地的问题。第二个类型区在我省中部,就是从哈尔滨到绥化、北安再到嫩江一线,这属于条带黑土,主要工作是保护黑土层。第三个类型区是在三江平原,这里的问题是土壤冷凉、低洼易涝,我们实行的措施主要是提升耕地产能。
记者:您致力于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有四十多年,最近几年您和团队在黑河市爱辉区建立了一个国家和省级农业项目成果统筹示范基地,请您给我们讲一讲这个基地和爱辉模式。
韩晓增:爱辉模式的核心主要体现在统筹成果。我省每年接受来自中央单位、省直单位以及基层单位的技术成果是很多的,那么这些技术成果如何把它协调起来发挥重要作用,就是我们爱辉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比方说在黑土地保护过程中,我们有很多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的技术,同时也有好的作物品种,还有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的技术,这些技术如果要碎片化实施,对粮食生产就展示不出来综合效果。所以我们团队把这些碎片化的成果集成起来,设立一个示范区,第一步是在每年秋天实施黑土地保护,主要是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耕地深松深翻,把秸秆和有机肥都融入到黑土层当中,使黑土层的有机质增加,地力提升。第二步是采用优良品种。第三步是设计一个合理的施肥方案,再加上病虫草害防治。最后是田间管理。我们把它总结为“四精”,就是精细播种、精量施肥、精确施药、精准管理。这一过程中,我们把所有合适的研究成果都统筹到农业生产当中,以获得理想的增粮效果。
记者:2024年爱辉模式的增粮效果怎么样?
韩晓增:爱辉模式就是为协同实现黑土地保护、地力提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4个目标而提供系统解决生产问题的完整方案,从2019年开始实施。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千亩示范区,粮食增产达到了15%以上。最近一两年在黑河市爱辉区推广面积达到了50%以上,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与其它地块相比,普遍增产都能达到10%以上。
记者:如您所说,爱辉模式增粮效果十分明显,您团队接下来的计划是怎样的?
韩晓增:我们计划由爱辉区辐射到黑河全域,进而再辐射黑龙江省同类地区,最后在东北地区适应这个技术模式的地区都能够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