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男子肺部的肿瘤侵犯气管,多种治疗方式都无法根治,要么只能切除右肺,严重影响肺功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专家团队“出招”,将男子的右肺取出后“重造”,再植回体内,这样既彻底清除了肿瘤,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肺组织。1月21日,该患者复查肺功能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回家。据悉,这是湖北省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王思桦教授(右)及团队为患者查房
肿瘤侵犯气管
专家想保住他的肺功能
1月21日上午,在协和医院胸外科病房,53岁的周先生(化姓)坐着轮椅来到窗边,迎着朝霞进行呼吸锻炼,一呼一吸,均匀有力。
2个多月前,周先生感到持续胸闷,爬三四层楼就大喘气、呼吸困难,偶尔还会咳嗽。更糟糕的是,周先生的症状持续加重,气吸不进、呼不出,人被憋得难受。
在老家孝感云梦的医院,周先生被查出右主支气管占位,虽有对症用药,但效果不明显。2024年12月底,他来到协和医院就诊。该院胸外科王思桦教授发现,周先生的右主支气管被肿瘤侵犯,最终确诊是“腺样囊性癌”。
怎么治?这是棘手问题。“病变在右肺,未来一旦累及至全肺,患者的肺功能会越来越糟,最终只能面临异体肺移植,所以肿瘤万万不能留。”该院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介绍,如何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又能尽可能保留肺组织,这让治疗方案的选择难上加难,“这类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呼吸内镜又无法对其根治治疗;如果选择传统切除手术,在体内无法完整切除肿瘤,得‘拿走’整个右肺,患者只能依靠左肺呼吸,肺功能也要丢失60%,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于是,廖永德教授、王思桦教授团队组织肿瘤科、呼吸内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能不能利用肺移植的方法,在体外切除右肺的肿瘤后,再植回患者体内?这个念头在王思桦的心里萌发,他大胆提出“自体肺移植”的方案,这样既能保留组织与功能,又能清除肿瘤。
“可行!我们放手做!”在廖永德的全力支持、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王思桦及二十余名医护反复评估讨论、多次手术模拟,对每一步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好预案,只为手术台上不出任何差池。
右肺体外“重造”
回植体内救了自己
1月9日,在廖永德的指导下,胸外科王思桦、童松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上台,为患者实施了自体肺移植手术。
廖永德教授、王思桦教授团队为患者手术中
打开胸腔、取出右肺后,王思桦团队紧急低温处理、灌注器官保护液,并快速切除肿瘤以及余肺。随后,团队在4倍显微镜下精雕细琢,重新吻合血管、气管,再放回患者胸腔,植入右上肺的位置。
“每一针都要非常小心,包括手上的力道等,不能让血管有一丁点的‘受伤’,还要让血管以舒展的状态实现吻合,这也是很考验技术的。”王思桦说。
随着最后一根手术线缝密伤口,历时约6个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过程中,右肺的冷缺血时间仅60分钟。
周先生术后很快拔管,并直接回到普通病房。一周后复查显示,他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1月21日,呼吸内镜复查显示,他的肺功能状态良好,当天可出院回家,准备迎接春节。至此,协和医院成功完成湖北省首例自体肺移植手术。
王思桦教授为患者听诊
自体肺移植适合哪些患者?王思桦介绍,如果患者的气道无法正常通气,但远端肺组织仍有正常功能,就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肺移植手术,以保证肺部功能。
王思桦教授及团队查房
患者和家属向协和专家表示感谢
“创新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指出,医院始终将医疗创新摆在关键的位置,并推行了“揭榜挂帅”等项目。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是医院创新医疗的生动体现。
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办法和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出的,医院作为医疗“国家队”,围绕一系列“卡脖子”生命难题,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