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力而言,在国军三大派系中,肯定是陈诚的能力要强一些。

三个人中,陈诚的辈分比较高一些,然后是汤恩伯胡宗南属于小字辈了。胡宗南上黄埔军校的时候,陈诚就已经是军校教官了。



军事能力方面而言,如果单纯看战绩,汤恩伯的战绩可能更亮眼一些,抗战时期在五战区作战,一直是主力兵团,台儿庄大捷没有他最后一击,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南口会战中,汤恩伯的部队也是出了死力的,表现非常抢眼。但也是因为南口会战损失大,所以在台儿庄大捷的时候,汤恩伯一直有意保存实力,贻误战机。

到解放战争时期,汤恩伯前期在徐州指挥,一直到孟良崮战役之后才被撤职,虽然也不断损兵折将,但总体而言也还是打得有来有回。

但陈诚的军事能力多少有些被低估了。因为陈诚升职很快,所以到抗战的时候他已经是在军委会任职了,不在一线指挥作战,包括指挥追击长征的一方面军,抗战初期的多次会战,陈诚都在军委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上一线去指挥的。

尤其是在鄂西会战之后,日军进攻到沙市之后,危及重庆,常公不得不启用陈诚,另外画设了六战区,由陈诚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

远征军惨败回国之后,陈诚也兼任了一段时间的远征军总司令,到他离职之后,才由卫立煌接替。



陈诚的黑点就是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十分差劲,先是不顾实际情况,何应钦都说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消灭共军,陈诚就敢给出一个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彻底消灭共军的作战计划。

之后在南京备受指责,又去徐州指挥,结果莱芜战役又送了七十三军等部,更是贡献了五万头猪的名场面,气得王耀武跳脚大骂。

徐州失败之后,又去东北整顿军队,又出了昏招,把原先的主力部队拆散,本意是像用主力部队带几个二三流部队,可以共同进步,结果是所有的部队都变成二三流部队了。最后又在公主岭之战中给东野送上了第一次全歼一个军的战绩。

但相比之下,陈诚这个人也有优点。

一个是政治上还算比较沉稳,对常公也忠诚,所以常公十分信任,非常重用。而且是越是急难险重的时候,常公无人可用的时候,陈诚总会挺身而出,为常公排忧解难。虽然经常结果很糟糕,但起码在这时候算是勇挑重担了。而且,他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常公,所以人称小委员长。

再就是陈诚这个人还比较清廉,在国军高级将领中算是比较少见的。他在土木系重用的将领,多数也都是这个风格,无论能力怎么样,但在个人品德上都不能有太大的污点,否则是一定会严惩的。所以像黄维这种书呆子,才会得到陈诚的高度信任。

陈诚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吞并和改组别人的部队的能力很强。尤其是他比较早到军委会工作之后,有职权之便,一个部队被打垮了,重建的时候他往往是从土木系抽调部队去充当骨干来重建,这样就变成土木系的外围部队了。所以土木系的实力扩张非常快。



陈诚还有个特点,就是善于发现和任用一些在别的派系中不得志的人。比如薛岳,原本是粤军,但又因为较早脱离了粤军体系,所以实际上成了陈诚的附庸。这在国军这种级别的将领中,也不太多见,因为大多数都是讲私人关系的,看历史上是否有交集之类。

当然,这也是陈诚的势力扩张得比较快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为综合能力相对还不错,所以常公对他非常重用,在台湾出了状况之后,常公还是用陈诚去稳住局面,为之后转进台湾提前做了准备。后来到了台湾,陈诚也非常受重用,一度担任过常公的副手。

相比之下,汤恩伯这方面的短板就很明显了。他麾下本来曾经有过关麟征、戴安澜等人,但他都不肯重用,也不信任,所以关麟征后来自己干了,脱离了汤恩伯系统。而汤恩伯重用的人,基本上都是从他的十三军、八十九师出来的老部下。

胡宗南和陈诚、汤恩伯相比,虽然辈分低,资历浅,但他的优点是懂点政治,而且会玩儿政治。比如抗战开始后,他很注意收留各地的流亡学生,以及一些知识分子,为他所用,这些人经常会帮他做点宣传工作,幕僚中这种人也很多。

但胡宗南的独立指挥能力就不大行了,抗战在关中消耗那么多资源,养了大批军队,到解放战争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绩,几次关键战役中的表现,还不如青马部队的马继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