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个字 阅读时长:4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发现价值讲述生活
不平静的周末。
过去的这个周末,太热闹了, 中美消息不断, 网友还在小红书上对账 ,但是很多人其实在关注另一件事:
集采药品的问题。
京沪医生委员纷纷提案,集采有关官员被查,网上热议不断。
今天一大早,消息来了:
人日发文,医保局牵头,这规格不简单,最新消息是新华社也发了,看来周末的不平静都有迹可循了。
这个事情进展这么快,短短几天从查处人员到医生提案再到牵头调查,熟悉部门运作逻辑的都知道, 有关部门应该已经察觉到问题了。
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判断:
出问题的主要不是集采制度,而是集采药品的质量。
关于集采制度,我们上周就算过一笔账: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和医保资金不足,政策必须做取舍。
按照现有的数据来看:
2025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3亿,10年之后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亿。
老龄化加剧多出了一亿多老人,人到老年慢性病都是需要长期用药的,而且目前不但面临医保资金吃紧,还有少子化对现收现付的医保机制的冲击。
一增一减,医保更吃紧。
这还是整体情况,再来看老年人结构的话:
农村老人占比更多, 他们的基础医保更少,医疗负担更大,所以大规模的集采仿制药入院:
其实起到的是一个兜底全民的作用。
这是政策必须要做一个取舍。
集采制度肯定是势在必行的,但推行集采的一个前提就是:
要保证集采药品也就是仿制药的质量是有保障的。
现在大家从逻辑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集采药品确实便宜,但是存在药效不好的情况。
这里就有问题了:
药效不好到底是仿制的问题,还是药企出了问题?
我们看财新之前的报道:
在部分地区,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若想把高价辅料更换为低价辅料,在省级药监部门备案即可,不需要重新做生物等效性试验。
这不就是药企为了低价中标而偷工减料吗?
先用药效符合要求的仿制药做一致性评价,然后再更换辅料降低成本,难怪集采的药品药效达不到要求:
本来仿制药在制备工艺上就有短板,这还给换辅料, 不只是欺骗医保部门这么简单了 。
比如上海医生委员就说:
集采降压药效果不好,要知道心血管这种慢性病,一旦控制不稳,就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这简直就是谋财害命啊。
必须严查。
另外:
在严格规范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效质量之外,是不是也可以优化一下集采机制。
让追求更好医疗效果的用户,可以自费选择原研药,现在医保可以在院外购买原研药,但是院内即使自费也买不到。
在降低医保负担,扩大医保覆盖面的基础上,能不一刀切是最好的了。
不用过度解读集采政策,静待调查结果就好。
就这样。
感受到风向变化。
开年的几个事,让我感受到风向的变化:
扩大免签韩国人扎堆来上海我还没觉得,小红书赛博难民也有点将信将疑,直到今天看到上海今年对泰勒来沪巡演持乐观态度…
我们之前说过,小概率事件的密集发生,唯一的解释就是底层逻辑在变化。
可以继续阅读:。
10个朋友读过 趋势
500个点赞 局势
阅读10万+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