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你有没有在热腾腾的油炸带鱼旁边等待那一口鲜美的滋味?每年,中国人吃掉的带鱼超过100万吨,想想都让人惊掉下巴!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带鱼真能承受我们如此高强度的消费吗?

一边是带鱼源源不断地进入每个家庭的餐桌,另一边,捕捞量却在悄悄下降,甚至可能步大黄鱼的后尘,成为海洋中的濒危物种。

带鱼,作为“海产四大天王”之一,它的未来会怎样?是继续让我们大饱口福,还是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



带鱼的特性

无论是北方的油炸带鱼,还是南方的清蒸带鱼。带鱼几乎成了中国家庭的“海鲜主食”,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平民海产之一。

每年,中国人吃掉的带鱼超过100万吨,带鱼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简直就跟过年必吃的饺子一样,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带鱼这么受欢迎?它又是如何从海洋走进千家万户的呢?



带鱼的捕捞季节非常固定,每年大概从“小雪”前后开始,一直到次年的一月。这段时间正好覆盖了春节前的准备期,也就是说,每年我们吃到的带鱼,几乎都是刚刚捕捞上来的新鲜鱼。

从外形上看,它的身体侧扁,像一条长带子,外表的银光闪闪,让人第一眼看去就感觉非常干净,辨识度极高。

别看带鱼身体细长,好像非常符合流线型设计。实际上它的游泳能力并不好,但它可不甘心做个平凡的鱼。为了抓住那些游过的猎物,白天它会在海水中层游荡,保持身体竖直的状态,等有猎物经过时就会弯曲身体,弹射起步,借助这股弹力向猎物冲去。



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大家一起回家产卵。别说,每条带鱼的繁殖能力那是相当惊人,一条成年的雌性带鱼,一次能产2.5万到3.5万颗鱼卵。

更重要的是,这些鱼卵的存活几率特别高,受精之后,绝大多数都能孵化出来。它们的“成长周期”,也有着相对比较短的特性。



只要它顺利产卵,它的下一代很快就能迎接新的繁殖季,一般情况下,只要一年左右它们就能进入成熟阶段。生得多就算了,还活得多,长得快。比起其他鱼类,带鱼的繁殖能力简直是“天选之鱼”。

就这样看起来好像带鱼根本不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可事实是,再能生崽的鱼也生不过成百上千万的人类大量的吃啊,一边狂吃,一边狂捕。生产队的驴来看了都得直摇头。



带鱼大多数生活在60至100米的深海,捕捞起来非常方便——你不用去深海捕鱼,离岸较近的水域就能抓到它们。这一切使得带鱼成为了一个非常适合大规模捕捞的品种,也正因如此,它的捕捞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它的捕捞季节几乎固定,每年都会出现在特定的季节,正好适合市场的需求。每年的冬季,带鱼“汛期”一来渔民们就趁着它们开始接近近海产卵的时节,准备好渔网,满满一网,带鱼就乖乖地进了人们的餐盘。



你看,这带鱼的肉质紧实,蛋白质丰富,味道鲜美。对于吃货来说,简直是绝杀!

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捕捞它也不费劲,能满足大规模捕捞需求。在渔民眼中,这不就是鱼形态财神爷嘛,需求大,供不应求,老人小孩都爱吃。

然而这样一条让人喜爱的带鱼,究竟经得起多少年的捕捞?它能继续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是会面临和其它海洋鱼类一样的命运,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带鱼的危机

我国对于带鱼的捕捞量在全球范围内一直都是遥遥领先的地位。据统计中国每年捕捞带鱼的数量,占到了全球带鱼总产量的80%。

这个数字从2016年开始改变了,带鱼的捕捞量开始逐年下滑。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这个趋势已经持续了数年。

曾经,带鱼年产量高达百万吨,满足了中国几乎所有人的需求。可是,如今,这个数字却越来越难以维持。这背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无疑是过度捕捞。



带鱼的繁殖能力是它能够在广袤海洋中存活的重要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承受无休止的捕捞。随着市场对带鱼需求的不断攀升,渔民们不顾一切地提高捕捞量,采用越来越细密的渔网,甚至是“绝户网”来捕捞。

这种细密的渔网一旦撒下,几乎所有大小带鱼都能一网打尽,哪怕是尚未成熟的带鱼也不例外。这种不管年龄、不管大小的捕捞办法,直接对带鱼的繁殖和生存造成了影响。

幼小的带鱼在还未进入成熟期,完成繁殖任务之前便被捕捞上岸,导致后续的带鱼数量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任何资源都不是无限的,当这个资源反复被索取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它又能维持多久呢?

除了过度捕捞外,海洋污染也是带鱼产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海洋环境的恶化,海洋污染不断加剧,直接影响了带鱼等海产的生长环境。

带鱼大多数生活在60至100米的深海,原本深海环境相对来说还算干净,带鱼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塑料垃圾、化学物质、重金属啥啥都往海里排。造成海洋环境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带鱼的生长和繁殖。

带鱼生活的海域被污染,水中的有毒物质就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影响到带鱼的健康,严重点还会导致带鱼的大规模死亡。

而且海洋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污染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跨越多个层面的。例如,某些水域污染严重可能导致其他海洋生物的大规模死亡,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带鱼的栖息环境。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为啥我们不干脆直接人工养殖带鱼呢,反正以前也不是没这么干过,小龙虾不就是被吃得人工养殖嘛。



确实人们早就开始尝试人工养殖带鱼了,但效果并不理想。带鱼的养殖并不像其他鱼类那样容易。它的养殖需要特殊的水域环境,养殖场的水压要适宜,普通的养殖环境根本不适合带鱼生长。

难点就出在这,带鱼的野生环境很难在人工养殖中得到有效再现。人工养殖的环境无法做到完全模拟深海条件。

再加上,带鱼的性格有点猛,它们会互相残杀,影响养殖的成活率。人工养殖的带鱼质量也无法和野生带鱼相比。人工养殖的带鱼大都体型较小,肉质也不如天然带鱼鲜美。



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导致市场对人工养殖带鱼的需求有限。

不要让曾经的悲剧重演

今天的带鱼和曾经的大黄鱼何其相像。曾几何时,大黄鱼也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捕捞量同样高得惊人,同样是一种鱼形态财神爷。

1974年大黄鱼的捕捞量一度突破了20万吨,简直就是渔业界的奇迹。可谁能想到,这些捕捞记录背后,却埋下了物种灭绝的种子。因为过度捕捞,大黄鱼的资源迅速减少,最后导致野生大黄鱼差不多都灭绝了,它也就进入了濒危物种的行列。



原本能够提供大量渔获的大黄鱼,逐渐出现了鱼体低龄化、早熟、体型小型化的现象,甚至传统渔场也难以形成渔汛,产量急剧倒退。

如今大黄鱼的市场价已经飞涨,1.5公斤以上的大黄鱼售价高达6000元一公斤。已经可以改名叫做“大金条”了。

为了恢复大黄鱼资源,人们开始实施人工繁育技术,并且在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地实施休渔。

现在虽然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技术有了些进步,可是野生大黄鱼的数量还是没恢复到以前的水准。



另外两大海产小黄鱼和墨鱼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带鱼好像成了“四大海产”最后的一个幸存者。大黄鱼的悲剧,给了带鱼一个深刻的教训。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无节制地捕捞带鱼,迟早有一天,它可能也会成为“濒危物种”。

好在国家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出手保护带鱼了。早在2013年,浙江省就将带鱼列入水产保护资源。2021年4月16日起,东海带鱼的核心区就实施了禁捕措施。

禁捕范围达到0.72万平方公里,已经算是相当大的一片海域了!这样的大规模休渔,不仅能保护带鱼的资源,还能帮助维持其他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银鲳鱼等的生态平衡。



近年来国家对渔业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对于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愈发严厉。如果能进一步规范捕捞行为,避免过度捕捞未达到繁殖期的带鱼,那带鱼的种群恢复还是非常有希望的,毕竟现在还没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不过人类也应该反省,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利用,而是双向的互惠。只有平衡了需求和保护,才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