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浮华散去,老年的张幼仪第一次看见侄孙女时,谈的也还是婚姻的话题,她问侄孙女什么时候结婚。而张家几代人聚会时,从来不主动谈起张幼仪早年离婚的事,因为觉得离婚是丢脸的。这或许意味着张幼仪其实还是没有摆脱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结婚的思想桎梏,以及虽然时代已到了今天,传统的不离婚的婚姻信条还是在微妙地影响着娘家人对她的态度。

1

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里说,“在中国,女人一钱不值的,小时候要听父母的,结婚了,就要听丈夫的,老了听儿子的。还有这样的严格要求:一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换句话就是,企图自杀是不孝之女;第二是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禀告父母。一生当中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必须经过他们的同意”。张幼仪从小接受这些训诫,转眼长到了十三岁。

这样的年龄就要开始论婚嫁了,正好有一个青年才俊出现,他就是徐志摩。按照长幼顺序,本来应该是大姐与之订婚结婚的,然而,相命婆说,大姐不适合在二十五岁前结婚,而张幼仪和徐志摩则属相不合。但张母很急,认为两个较大的女儿必须出嫁一个。相命婆拿出办法,把张幼仪的属相从鼠改成狗,生年也从1900年改成1898年,然后宣布这门亲事乃天作之合。

张家把这个消息送到徐家,略而不提张幼仪的属相改动的事。一个星期后,徐家把象征坚贞不渝的一对鸳鸯送到张幼仪的家门口,张家接受了这份礼物。张幼仪和徐志摩算是正式订婚了。

2

订婚之后,结婚之前,张幼仪又回学校上了一年的课。但不幸的是,老师变得懒得管她了。那个时代,很多女孩到学校读书,只是为了让世人看见她们读过书、受过教育罢了,张幼仪说,她的同学没有一个完成学业然后真正去就业的。她是极少数订了婚还返校读书的女孩之一。

距结婚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张幼仪回家了。六哥被派往欧洲监督嫁妆的采购。四哥断定仅红木中式家具做嫁妆还不够。因此六哥带回来的家具,很多看起来像是从专门介绍洋货的杂志上跑出来的,包括一张带垫脚凳的扶手椅,一座玻璃陈列柜,还有一张带五个大抽屉尺寸适合高大西方人的橱柜等。“我的嫁妆多到一列火车都塞不进去,六哥不得不从上海用驳船送过去”。嫁妆一到硖石(徐志摩的老家),一件件又被搬着穿过镇上的大街,箱子里摆满了刺绣亚麻织品,玻璃柜里放满了精致瓷器,餐桌铺上上等亚麻桌布等,镇上的百姓看得啧啧称奇。

张幼仪很开心,不仅因为嫁妆丰厚,而且她充满憧憬,她以为自己会嫁个和哥哥一样思想先进却不失传统,拥有一套坚定价值观的男子。因为哥哥们是那么喜欢徐志摩,以能和徐家结亲为荣。结婚前三天,张幼仪听从父兄安排,抵达徐家租赁的临时住处,为的是避免出现意外事件。结婚头天晚上,新娘家请新郎吃饭,张幼仪因此偷偷看到了徐志摩,张幼仪眼中的徐志摩看上去比较瘦小。堂姐问她英俊吗,她回答,“他有两只眼睛,两条腿,所以不算太丑”。

3

婚后的生活有点无聊,张幼仪常常在女眷室里为家人缝上好几个钟头的鞋子。她还看见徐父抓着钱不放,又在镇上交女朋友,人数多得没办法从中挑选,只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一个。

徐志摩有时伸着腿在院中长椅上读书,张幼仪就和他坐在一起缝东西。徐志摩对某个佣人说,给我拿这个,对另外一个佣人说,给我拿那个。可他从不当众与张幼仪交谈。当时的张幼仪才十五岁,不明白徐志摩为什么对自己不闻不问,特别徐志摩还和哥哥是好朋友的情况下。

现在看,张幼仪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接受传统礼仪并严格按其行事,但也因此失去了少女的活泼和灵动。徐志摩却是热情的、诗意的,他用巨大的热情和诗意把世界筑成一个城堡,然后置身其中。张幼仪是徐志摩眼中的“乡下土包子”,认为她观念守旧,是父母强行送给他的“礼物”,就凭这一点,她就没资格进入他的城堡。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相处模式:晚上睡在一张床上,白天却和陌生人一样互不说话。然而对徐母来说,张幼仪又实在不够传统庄重,因为她不甘心总呆在女眷室里,总想着到大街上或更远的地方一探究竟。

4

某一天,张幼仪吃午饭时,没有胃口,徐母盯着她说,你有喜了。果然如此。而张母则按照礼俗,在张幼仪怀胎的最后几个星期来看她。张母拿着一捆婴儿衣服来到床边,张幼仪飞快地把那捆衣服从床上抖过,想让衣服自行散开,飞散到床上,结果衣服并未散开。母亲摇摇头说,啊,好吧,你生的时候会痛很久。然后又示意佣人拿来托盘。盘上有一大碗特别准备的白饭,白饭下面的碗底交替摆了一圈肉丸子和水煮蛋,张幼仪拿筷子戳到碗底,结果筷子带起一颗肉丸,母亲皱着眉头说,哎,是个女孩。张幼仪认为是筷子的原因,母亲不让她强辩。

生产的时候,张幼仪晕了过去,可没人叫醒她。张幼仪说,他们懒得叫。后来因为生的是个男孩,产婆尖叫“是个男孩”,张幼仪才醒过来。但在这之前,张幼仪早想好了,假若真是个女孩,她一定好好待她,不会把她的八字别在襁褓上,把她丢在田野里,让发现她的人当童养媳嫁掉,更不会把她的脚缠起来并限制她求学。结果生了儿子,张幼仪自然也是高兴的。但生了儿子的张幼仪,在徐志摩这里并没有得到优待,而且,他完成了父母的任务要出国了。

出国之前,徐志摩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激动万分的说,他要做中国第一位离婚的人。然而张幼仪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对张幼仪来说,离婚只有在女人失贞、善妒或没有好好侍奉公婆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些事她都没做过;并且女人离婚是件十分丢脸的事情,娘家会不想让她回去,所以这个时候女人只有三个选择:卖娼、出家和自尽。张幼仪不相信徐志摩会逼她走上这些绝路。她相信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相信他的出身背景和家庭教育不会让他这么绝情。

5

随着时日的推进,徐志摩已出国两三年了。张幼仪的二哥说,如果徐志摩继续留在国外读书,而幼仪留在老家,他们的心就要愈分愈开了。张幼仪虽然已为徐家部分完成了生育任务,但徐父认为她应该继续呆在家里,侍奉婆婆,照管孩子。后来徐父同意,是因为徐志摩的来信忽然透露出不安和忧郁,他怀疑儿子在国外出了岔子,张幼仪终于被允许出国和徐志摩团聚。

去往异国的船上,张幼仪心情异常沉重,因为她这才发现,在婆家生活已经五年,对丈夫却一点也不了解,而且这次前往,并不是徐志摩写信让她去的,是被婆家送去的,婆家送她去的真正原因则是提醒他对家里的责任。但她还是忍不住有所盼望,自己这几年的时间并没有白白浪费,而是一直跟着老师辛苦上课,也许徐志摩会注意到她的学识有所长进。船靠岸了,看到人群里的那个人,张幼仪一下子清醒了,原来他们之间距离还是那么遥远——徐志摩正眼也不看她一眼,将眼光直接掠过,就好像她不存在似的,甚至他很生气,气她来这里团聚。

等张幼仪站到徐志摩的面前时,她已经把脸上的急切、快乐和期望都收住了。徐志摩领着张幼仪去百货公司买新衣服,看着售货员把衣服贴在张幼仪身上,徐志摩一边摇头,一边冷冷地上下打量着张幼仪说,不行,这件洋装不适合她,再换一件来。又带着张幼仪到照相馆,照几张照片,寄给父母,好让他们放心。张幼仪说,他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看在生活费的面子上。

6

徐志摩每天早上都穿着浆得笔挺的尖领衬衫和钉了三颗纽扣的毛料夹克,匆匆忙忙地出去,对张幼仪来说,徐志摩就是个外国人:言谈间加重语势时,手里拿一根燃着的香烟;喝的是加了糖加奶的淡色浓茶。当和外国朋友在一起时,他手舞足蹈,言语崇敬;一旦独自面对张幼仪时,就开始露出全然不屑的神色。张幼仪第一次开始反感这样的徐志摩,但她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她的这种情绪。她怀疑他有女朋友,并且暗自做好了接纳这个女朋友做妾的心理准备。

有一次徐志摩带张幼仪去看卓别林的电影,他们必须得在白天去看电影,因为晚上没有交通工具可搭。可是半路上遇到徐志摩一个朋友,那个朋友说还是范伦铁诺的电影好看,徐志摩就说,哦,好吧。于是他们掉头往反方向走。徐志摩一向就是这么快活又随和,但张幼仪很不舒服,因为他们本来要去看卓别林的电影,结果却去了别的地方。当范伦铁诺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徐志摩和他的朋友都跟着观众一起鼓掌,而她只是把手搁在膝盖上,坐在漆黑之中。

某一天,张幼仪发现自己再次怀孕,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当她告诉徐志摩时,徐志摩立刻说,把孩子打掉,张幼仪说,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说,可是我要到哪里去打胎?徐志摩说你会找到地方的,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张幼仪开始怀疑婚姻,难道二哥四哥之前错看他了?一厢情愿假想他是个以学术才华光宗耀祖,事父母至孝,为人正直的人?

7

有一天,徐志摩告诉张幼仪说,有一位女性朋友要来他们家吃饭。张幼仪觉得,自己的猜想成真了,徐志摩真的有女朋友,她心烦意乱,想着自己总要做出端庄大气的样子。吃饭期间,她发现这位女朋友竟是个小脚,就很惊讶,吃过晚饭以后,徐志摩把这位朋友送到火车站,而张幼仪留在家中洗碗。徐志摩回来后,呈现一副坐立难安的样子,在张幼仪身边转来转去。

看到徐志摩这个样子,张幼仪也有了自己的情绪,她气愤、失望甚至厌恶。徐志摩问张幼仪对这位女性朋友有什么意见。虽然张幼仪已决定要采取庄重随和的态度,可因为脑子有太多念头在打转,冲口而出的却是第一个想法,“这个,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徐志摩不再绕着客厅走来走去,他把脚跟一转,好像要把他的烦躁和挫折全都一股脑儿宣泄出来,说:“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面对着这个陌生的丈夫,困惑、惊讶和恐惧一起袭来,张幼仪从后门逃了出去。再有一天,张幼仪突然发现徐志摩不回家了,她被抛弃了。

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张幼仪说她可以选择回国,回国和徐家父母一起住,告诉他们离婚的事,然后逼他们袒护自己。可那样她就是个逃兵。张幼仪想起打小就学关于“志气”的教训,因此打定主意留在欧洲,想办法凭自己的力量抚养肚中小孩。后来在七弟帮助下,张幼仪到了法国。在一家医院生下次子。没任何亲朋好友在身旁。当医生把儿子抱给她看的时候,张幼仪差点哭了,因为她想要一个女孩,一个按她的模子刻出来的女孩,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

8

从怀孕到产子,一直没有徐志摩的消息,张幼仪请求医生允许她把孩子先留在医院,等她先回家整理东西。拖着臃肿、胀痛、虚弱的身子回家以后,却得到了徐志摩的音讯——家里摆着一个有徐志摩笔迹的信封。张幼仪拿起那封信,握在手里几分钟,猜想信的内容。她觉得徐志摩等了这么久才与她联系,是老调重弹,要告诉她可以做徐家儿媳妇,但不能做徐志摩太太。张幼仪打定主意,不管信上写些什么,她都可以一个人过。信里只字未提他们的孩子,未提他在沙士顿抛下张幼仪的缘故,而是写下了下面的文字: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张幼仪自问,我什么时候告诉过你,我有过改良社会、造福人类这宏大目标了,我只不过是想保全婚姻的一个普通女人罢了,一时之间,张幼仪都被气笑了。

然而,她还是打电话给中间人了,告诉他,她要亲自见一面徐志摩,尽可能坚强地见一面徐志摩,想让他看看没有他,她还是活得很好。按照约定时间,张幼仪见到了在四个朋友陪同下的徐志摩。张幼仪先说,如果你要离婚,那很容易。徐志摩一听高兴坏了,他拿来了一堆文件,那些文件都是用中文写的,上面写着男女双方已一致决定终止婚姻,徐志摩已经签好了字,证人栏里的四个名字也签好了,就等张幼仪签字了。张幼仪签好了字,然后说了句,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徐志摩高兴极了,他朋友也都向他道贺。徐志摩向张幼仪说了声谢谢,然后对着四个朋友说,我一定要做给别人看,非开离婚先例不可。离完婚后他们一起去医院里看孩子,徐志摩把脸贴在玻璃窗上看得入迷,却始终没有问孩子该怎么样活下去。

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中说,徐志摩之所以急着离婚,是因为受到林徽因的某种暗示和鼓舞,不然一个连看什么电影都无法决定的人,怎么会想起离婚,其实这里要么是徐志摩要求离婚时这么说过,要么就是张幼仪的猜测。事实上,林徽因五个月之前就已经和父亲离开了法国,而徐志摩在离婚后七个月才离开法国。我觉得徐志摩离婚的最大原因是,徐志摩不想要一个旧式妻子,之前和张幼仪结婚是碍于父母提供的经济基础,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但随着徐志摩在社会上的立足,只要是旧式女子,张幼仪也好,李幼仪也罢,那结果是一定的。

9

但这对张幼仪是不公平的,张幼仪是想好好生活的,她没有犯什么错,她却要面临离婚的难堪。签完离婚协议后,张幼仪一度不想回国,因为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她离开法国来到德国,在德国一连待了三年,学到了当幼稚园老师这一技之长。张幼仪把自己的一生分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德国前,什么都怕;德国后,一无所惧。她很庆幸她在德国呆过的这三年,她说如果当时回国,她可能扛不住舆论的压力;在德国的三年,她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再觉得自己是离婚的罪魁祸首。而在德国的这三年,因为她在抚养着徐家的小孙子,所以徐家还是会按时给她寄来200美元的生活费。我想也是张幼仪的幸运之处。

离婚后,她莫名受到关注,一些外国人会让她参加一些集会,张幼仪也就试着去听歌剧或到万湖泛舟,可是她觉得她不属于那些人。他们之所以找她,仅仅是因为她和徐志摩离婚的关系。

其中有一个男人对张幼仪特别好,一个星期来看她几次,不是和她一起坐,就是陪她的小儿子一起玩,当然都是公众场合,有别人在的情况下。有一天,这人问张幼仪打不打算再婚。当时张幼仪只有二十三岁,四哥写信告诉过她,为了张家的脸面,她在未来五年内不能叫别的人看到她和一个男人同进同出,要不然别人会误以为徐志摩和她离婚是因为她不守妇道。于是张幼仪告诉那人说自己没有这个打算。那个男人就再也没有出现。张幼仪从不觉得自己有魅力,她没有办法相信有人会爱上自己,她想的是,也许这个人只是想出风头,才企图娶她?

10

《小脚与西服》的作者张邦梅曾经把徐志摩写的《我的彼得》读给张幼仪听,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张幼仪,“她何尝有一天接近过快乐和幸福,但她在她同样的不幸的境遇中证明她的智断,她的忍耐,尤其是她的勇敢与胆量,所以至少她,我敢相信,可以懂得我话里意味的深浅”。而对彼得,全文充满父亲的亲切和慈爱,以及对彼得之死的愧疚之情。然而谁又能相信也是这个男人曾无情地想让张幼仪打掉这个孩子,把张幼仪和这个孩子抛在英国的乡下,孩子尚在襁褓中就和他的母亲离婚?谁能相信他只见过孩子一面就能写出如此炽热的文字来?

但张幼仪并不恨徐志摩,除了觉得一个有教养的女人不应心怀怨恨之外,还有就是前面说的,她一直觉得是林徽因搅散了她的婚姻。这或许就是时代赋予张幼仪的局限:她没办法怪一个男人,只能怪他身边的女人。张幼仪对林徽因是怪,对后来出现的陆小曼流露出的则是不屑。

彼得死后,同样失意的徐志摩来到德国,他是因为和陆小曼的恋情闹得沸沸扬扬而不得不避祸欧洲。他找到了张幼仪,要她和他还有另外两位女性朋友一起漫游,她答应了,因为她觉得自己确实需要休息一阵子。张幼仪看到,每天早晨徐志摩都在焦虑不安地等待着电报或信件。

11

1926年春,张幼仪决定回国。原因是陆小曼的母亲确定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之前,不让女儿嫁给徐志摩:她不希望陆小曼屈居妾的位置。徐家父母在没得到张幼仪同意以前,也不让徐志摩娶陆小曼进门。徐父母和徐志摩都希望张幼仪马上回国。张幼仪没有理由再呆在欧洲了。

先回到娘家,父亲询问起她在欧洲生活的点点滴滴。要知道,根据当时离婚法律,双方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才可以离婚,然而,张幼仪因为在国外,并没告诉父母这件事,以她所受的教育,觉得自己没有尊重到父母的意愿。这次回娘家,她是愧疚的,没想到父亲却只字不提离婚之事,张幼仪很惊诧父亲没有用传统方式对待自己,没有对她恶言相向或将她直接扫地出门。

然后去见徐家父母,徐家父母当时正住在上海旅馆的一个套房里,徐志摩也在场,手上还带着只大玉戒。当获知张幼仪并不反对徐志摩娶陆小曼时,徐家父母很失望,而徐志摩则高兴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尖叫,还伸出了手臂,要拥抱什么似的,没想到大玉戒脱开手指,从开着的窗子里飞了出去。徐志摩一下子惊恐万状,那是陆小曼送给他的订婚戒指,他马上跑下楼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这件事,张幼仪觉得奇怪,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啊!

几个月后,张幼仪被邀请参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当然,张幼仪没去。张幼仪的心在创业上,最初张幼仪打算办一个学校,选好了地址,于是她和公婆商量后就带大儿子搬到了北京。

12

大概过了一个月,张幼仪收到徐家父母打来的电报,让她去见他们,结果见到之后徐家父母一直倾诉对陆小曼的不满,然后要住到张幼仪这边来,张幼仪很为难,但还是接走了徐家父母。过后不久,张幼仪的父母先后去世,然而,徐志摩却没给她面子,没有参加任何一场葬礼。

张幼仪说在德国那段日子一直都写日记,可是在徐志摩和陆小曼于1927年出版他们的日记时,她将自己的日记付之一炬。她不想让她的日记落到任何人手上,再和徐陆二人的日记一起出版。这或许就是张幼仪的生活态度,那就是永远不把自我摆在显眼的地方,不想让人八卦。

她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因此四处谋教职,后在东吴大学教了一学期德文,正考虑第二学期时,有几个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女士跑来接洽,她们讲明,接张幼仪进银行,主要是看张幼仪哥哥的关系而不是看能力。但张幼仪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年少的女孩喜欢往这个银行存钱,年老的女人则喜欢在这里存珠宝。同时,张幼仪还请了一位中文老师给她上课,又经营一家女子时装公司,名字叫云裳,取“云想衣裳花想容”之意。日子过得充实又满足。

13

张幼仪说,“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相信这是张幼仪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虽然这样的个性让她失去婚姻,却赢得了公婆的认可。公婆分她和儿子三分之一的家产,使她在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更加地有底气。

人生真是奇妙,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后,反而相处地比之前好。徐志摩习惯到云裳去看张幼仪,如果要去旅行,就会找张幼仪做衬衫或是长裤。这个阶段的徐志摩,热情和诗意消退了很多,因为他正为陆小曼高昂的消费买单。他这时才真正理解了张幼仪的务实,张幼仪的魅力。

徐母去世,徐父要张幼仪去奔丧,但她不想去,因为陆小曼也会去,她觉得家里不应有两个女主人。无奈徐父坚持,她提出条件,如果一定要她去,她要有资格留下参加丧礼。徐家答应了。张幼仪为丧礼做了一个正室该做的所有事情,把布包塞进徐母嘴里,然后雇人帮她穿上一层层寿衣,缝上珍珠,再把徐母遗体放进棺材,又召来和尚,连做了几个星期的法事。陆小曼一直到出殡那天才出现。低着头穿着白麻衣的张幼仪以徐家干女儿的身份站在儿子身边。

14

张幼仪最后一次看到徐志摩是1931年徐志摩死于意外的头一天,那天下午,徐志摩到店里跟张幼仪的八弟打招呼,然后要张幼仪为他做几件衬衫。徐志摩说有事必须马上赶回北京,张幼仪问他为什么非这么赶,没有必要这么赶。徐志摩像平常那样大笑着回答,他不会有事的。

凌晨一两点,张幼仪半睡半醒之间,拿到一封电报。电报上说,徐志摩坐的包机在飞往北京的途中,坠毁在山东济南,机上唯一的乘客徐志摩和两位飞机师当场死亡。那位送来电报的人说,去过徐志摩家,可陆小曼不收电报,说徐志摩的死讯不是真的,拒绝认领徐志摩的尸体。

张幼仪觉得陆小曼的脑子一定出了什么毛病,她怎么可以拒绝为徐志摩的尸体负责,她觉得自己再也不相信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了。张幼仪决定让儿子阿欢认领父亲的遗体,陪同的人安排的是她的八弟。徐志摩的遗体运到上海时,张幼仪没有打算参加公祭,可她还是准备了一件黑色旗袍,在朋友要求下,只好又赶去了。又有个朋友给她打电话说陆小曼准备把徐志摩的寿衣换成西装,棺材也准备换成西式的,而张幼仪觉得徐志摩实在不能再遭受更多折腾了,但她不想见陆小曼,更不想跟她吵架,就直接说,你只要告诉陆小曼,我说不行就好了。

15

时光飞逝,1947年,张幼仪见到了病床上的林徽因,见面时,林徽因虚弱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望着张幼仪。张幼仪不知道林徽因为什么要见她,她猜,也许是她人长得丑又不会笑。而徐父去世后,张幼仪每个月朝陆小曼账户放300元,她觉得,供养陆小曼是儿子的责任。

张幼仪认为林徽因不爱徐志摩,因为她最终嫁给了梁思成;陆小曼也不爱徐志摩,因为她没有让徐志摩好好地过过家庭生活,而且,陆小曼公然把翁瑞午叫到家里,实在是一件丑闻。那张幼仪自己有没有爱过徐志摩?侄孙女问这个问题时,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说,因为这一辈子都没对谁说过我爱你;但她又说,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那么就是爱他的吧,在他的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中说不定她是最爱他的。我们可以看到,爱在张幼仪这里是很具象化的,责任必须排在首位。在和徐志摩的婚姻里,她只是单向奔赴,真的爱或许是在她五十几岁时遇到的第二次婚姻才实现了双向。无论如何,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爱的模样。

张幼仪最后是感谢徐志摩的,她说,若不离婚,她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自己,也没办法成长……

部分资料来源:《小脚与西服》(张邦梅)

作者: 樵髯 :喜欢红楼及一切有趣文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