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是我国的十大元帅之首,他曾先后有五次婚姻,可是却只有一儿一女,朱老总的独子叫朱琦。

父亲是开国第一元帅,共和国军队的奠基人之一,地位无比崇高,朱琦的身份应该非常显赫才是,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朱琦的后半生却在天津铁路局里干着最普通的铁路局工人的工作。



晚年朱老总和儿子朱琦、儿媳赵力平合影

1912年秋天,当时26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朱德和昆明师范学院19岁的学生萧菊芳结婚。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就在这一年的9月底,妻子为朱德产下一子,朱德发现他右耳际有一根细细的“拴马柱”,遂为之取名“保柱”。4个月后,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于1919年6月24日病逝。

还没满3岁的小保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常年在外奔波,不得不留在故乡,由朱德的第二任妻子陈玉珍抚养。

1937年,21岁的朱保柱被抓了壮丁,成为了云南军阀龙云手下的一个兵。

同年的8月份,国共第二次合作,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一次到南京开会时,从龙云那得知了儿子的消息,朱老总将此时向周总理吐露,周总理明白朱老总的思子情切,便托人到龙云那寻找朱保柱。

很快朱保柱就被找到,并送到了延安,当他被带到朱德身边时,朱德不由自主地扳过他的头,在右耳际处轻轻摸索,当触到胎生的“拴马柱”时,便抑制不住激动喃喃道:“没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

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朱保柱改名为朱琦(抱歉,我实在是找不到资料佐证朱琦什么时候改名的),

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参加革命并入了党。

毕业后赴华北抗日前线,战斗中腿部中弹致残,由于伤病,1943年从前方调回延安,被派往抗大七分校工作,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队列科长。



在抗日的战场上,朱琦腿上受伤,落下了伤病,不得不从前线撤下来,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队列科长。

回到延安的朱琦认识了赵力平,朱老总的妻子康可清也对赵力平很满意,可是赵力平却觉得自己年纪还小(不满20岁),又怕人家说她爱慕虚荣,找朱老总的儿子做丈夫,所以对于婚事她当时是不同意的,是康可清找到了女将军李贞、晋绥军区司令贺龙,帮忙做赵力平的工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朱琦和赵力平喜结连理。

后来朱琦又随邓颖超同志到了河北阜平县搞土改工作。

直到1948年,赵力平才第一次以媳妇的身份在西柏坡见公公婆婆。

本来大家都以为朱琦这辈子,应该能在后勤方面干一辈子,加上他有文化,有资历,有军功,会步步高升的。没想到那次见面后,朱老总却让朱琦去地方做普通工人,于是朱琦被调往石家庄铁路局。朱德得知后,便对朱琦说:“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搞管理,要从头学起。”

1949年后,朱琦在天津铁路分局机务段工作。

朱琦先后当火车机车的练习生、司炉、副司机、司机。

就这么普普通通地做了半辈子的工人。



朱老总晚年全家福(拍摄于朱琦去世后)

本来在五十年代的时候,朱琦是有机会回部队工作的,当时有人找到了朱老总,说部队也有铁道兵,是否能将朱琦调回部队,朱老总回答说不行,那样会影响到地方铁路局工作的,那干部又说,现在部队正缺朱琦这样的能手,就算不调他,也会调别人,所以不会影响到地方工作的。朱老总直接一句,调谁也不能调朱琦,彻底回绝了这位领导的请求。

有一次,朱琦被安排开一趟首长的列车,他并不知道列车里坐着的就是他父亲。当被人叫去见首长时,他才知道这次的首长是朱德。

朱老总见到儿子后很高兴,说他干得不错,学会了开火车,有了一技之长就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朱琦当时身上的工服很脏,有些不好意思,朱老总说,没啥,劳动人民都是这样子的。

文革中,朱琦受到了牵连,林彪把矛头指向了朱老总,可是又不敢拿朱老总怎么样,造反派便拿朱琦撒气,批斗、抄家便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1969年6月,朱琦被送到山西榆次“五七干校”学习。当年年底,他从山西回来后,又被下放到天津附近一个叫汉沟的小车站改造,在那儿当仓库保管员,一直干到1972年,才重新安排工作。

恢复工作后,由于劳累,也由于“文革”这几年的折磨,朱琦患了心脏病,在家休养。

1974 年6月,朱琦如常地和单位同事在家聊天,突然感到不舒服。等妻子赵力平赶回家的时候,已经过世了,而他的孩子们又都在部队,等于去世的时候身边没一个亲人。

当时朱琦年仅58岁。

当时朱老总的身体也不好,家人怕影响朱老总的病情,一开始没告诉他儿子去世的消息,直到十天后康可清才将此事告诉了朱老总。

赵力平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那天,爹爹显得很虚弱。看到爹爹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地来到客厅,我忍不住就哭出了声。爹爹看着我,喉结动了几下,好像要说什么,但一时没有说出声。这时,坐在我旁边的康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别再哭了。爹爹说:'你们开始不告诉我,这不对,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么年轻就走了。他上过中央党校,受过高等教育,走得这么早,太可惜了'。”

而朱琦去世后,赵力平一个人在天津,铁道部的一位领导去了朱老总家里,他不敢找朱老总,而是找到了康可清,说是否能将赵力平调来北京。朱老总得知后说,不行,小赵在天津有群众基础,调到北京还不能好好工作。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朱老总,一生无私的朱老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