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木版年画《上天奏事灶》,现藏国家图书馆,民国版,纵45厘米,横29厘米。此幅年画内容丰富,包含了灶神形象、祭灶过程、灶神升天奏事以及农事等。此幅为双座灶,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端坐中间,左右和神案前有民妇烧火做饭之图像,案前并有鸡犬及聚宝盆,意为六畜兴旺、招财进宝、家庭幸福,充满生活情趣;上方有“南天门”字样,表现的是灶神骑马上天奏事的庞大行列,前有旗锣金瓜仪仗开道,后有捧印擎伞张扇之侍卫,前呼后拥,颇有声势;年画眉头部分印有盘龙和当年日历,记载着岁次干支、月份大小、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既是对当年农业收成的预示,也提醒人们勿失农时、根据时令进行农事耕种。全幅构图饱满繁密,色调艳丽热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民国版年画《上天奏事灶》 国家图书馆藏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祭灶是小年的一项最重要的传统民俗。一首歌谣生动地道出老百姓祭灶的愿望:“今年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骑红马,备金鞍,打马扬鞭一溜烟。到天宫,见老天,抛米撒面你要瞒。初一五更你回来,多带五谷少带灾……”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最初的祭灶,来源于上古火神的祭祀。祝融是颛顼时代掌管火的官员,死后被尊称为火神。古籍关于灶神的记载很多,出现了不同版本、不同姓名的灶王爷。民间也有很多灶神的传说,其中《张郎休妻》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并被编成戏曲广为传唱。富家公子张单娶妻郭丁香,后抛弃,娶了李海棠。郭丁香历尽艰辛,依靠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了幸福生活。而张郎却因不擅持家遭遇天灾人祸,家破人亡,以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讨饭到丁香家门口,丁香感念旧情,拿出好饭菜招待他。张郎羞愧难当,投入灶膛自尽。上天感念他自杀悔过,封为灶神。


关于祭灶的时间,历史上有几次变化。南北朝时期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宋代以后,祭灶的日期便定在腊月二十四。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纸钱,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到了清朝,北方民间祭灶时间逐渐变为腊月二十三日,因为清宫里祭灶是在此日。《清史稿·礼三》记载:“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远离朝廷,则继续沿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清朝苏州人顾禄的《清嘉录》说:“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


历代的祭品也不尽相同。《荆楚岁时记》说:“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随着历史发展至明清时期,祭灶食品主要为糖瓜和灶饼。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说:“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清嘉录》说:“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中写道:“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黏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年画《上天奏事灶》充满人间烟火味。它既是实用的农时日历,也是人们对家宅平安、生活富足、增寿延年等美好愿望的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郑学富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