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分人都是以“穷人思维”在买车?

有专家对于目前“中国式”买车怪象做出了解释,认为这是很多国人在掌握了一定经济实力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暴发户”心理,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外国人都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甚至会产生中国人是不是钱多没地花的疑问。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网友口中所谓的“中国式”买车怪象,看看大家在买车时有没有遇到过......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尽管很多人都不愿承认,但绝大多数人在买的车时,都会被“是否有面子”这一因素干扰。

不同与大多数将汽车视为代步工具的外国人,在国人眼中汽车更多的还是身份的象征

这也导致“品牌效应”这种营销策略,在我国的汽车消费者身上简直是屡试不爽。



在很多人眼中,人生中第一辆汽车如果是像凯迪拉克、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品牌的话,那么平常开出去一定是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由此更是产生了所谓的“汽车圈鄙视链”,因为相对于那些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国产汽车品牌起步非常的晚。



这导致我国的汽车市场一开始就被进口车、合资车抢占了先机,同时也导致那些开进口、合资车的车主,会鄙视国产车主,甚至片面的认为对方买不起豪车。

再这样“病态”的观点下,导致一些人在购车时,即便内心明确知道两款配置相同的汽车,国产的性价比会更高一些,但为了所谓的“面子”,依然会加价买进口车。



总的来说就是,进口车瞧不起国产合资车,合资车瞧不起国产自主车,甚至是同款的高配车瞧不起低配车。

这些情况导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外国人无法理解的怪象。



为了所谓的面子,一些经济条件不怎么殷实的家庭,会节衣缩食甚至不惜贷款也要购买一辆高端车,只为逢年过节能够在亲朋好友面前“硬气”一些。

有专家认为,这种购车心态是典型的“穷人思维”

也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此想法,导致很多国产良心好车的国内市场份额在逐年缩减。



并且还有一大部分“没主见”的购车者,看到国产车销量下跌,便扭头去购买性价比不怎么高的进口车,甚至不惜为之背上数年的车贷。

这种现象在这些年尤为突出,一些国际品牌就是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即便推出的是一些“滥竽充数”的车型,也会有大量的中国人为之买单。



这点从日本品牌的“埃尔法”便能看出,埃尔法在日本就是“平民车”,甚至可以说是出租车的标配,基础售价大约在22万左右。

但到了中国的埃尔法,不仅地位直线上升,从“平民”变成了“贵族”,价格也是与时俱进,与日本相比不仅翻了几倍,甚至还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



在国内埃尔法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了奔驰、宝马,在很多人眼中开奔驰、宝马的人不一定是有钱人,但开埃尔法的一定不是普通人。

然而抛开“品牌效应”来看,埃尔法真的有那么优秀吗,要知道它在日本可是出租车专业户,结果到了我国摇身一变却成了“贵族车”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和埃尔法前期在中国的品牌定位有很大关系,还有就是国人对其的“无脑”追捧

关键的是,像日本埃尔法这样的品牌,在国内汽车市场并不少见,但依旧有很多中国消费者“心甘情愿”的为其买单。



这是很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也是“中国式”买车独有的一大怪象。

当然除了过分追求所谓的“面子”,从而掉入车企“品牌效应”的圈套外,“中国式”买车还有一大怪象......

盲目的跟风买车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购车者来说 ,尤其是在购买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时,都会出现一定的迷茫现象

因为市面上的汽车品牌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同样也是五花八门



如此一来对于那些对汽车领域不太理解的购车者,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该买哪款车的情况,生怕自己好不容易攒的钱,最后却买亏了

于是为了尽可能的“不买错”,人们就开始选择“盲目跟风”买车,这种人往往是持着这种心理:既然大家都买这款,那么跟着买绝对不会吃亏。



我们不能说这种心理不对,但汽车毕竟不是小物件,一辆动辄数十万的汽车,往往会陪伴消费者很长的一段岁月。

我们在购买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毕竟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比如一些家庭人员较多,那么就适合内部空间大的,如果是商用,那么就选外观大气的......



总的来说就是,只看销量不看适不适合自己的买车方式,就是盲目跟风,如果采用这种购车方式买车,开不了多久就会后悔的。

毕竟买汽车不像是在网上买衣服,到手不合适了还能“七天无理由退货”,现实中只要将车开出4S店,几乎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所以大家在买车时,不仅要货比三家,更要三思而后行。

说到货比三家,就不得不说“中国式”买车的第三大怪象——过度还价

过度的讨价还价



相信有过买车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家店看完后,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拿着这家店给的最低价,然后去另一家4S店,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争取到更低的价格。

这种操作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但是有些人却十分的“贪心”



他们为了得到最低价,会不厌其烦的重复上述操作,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任何商品都是有最低价的

更何况在同一地区的4S店,售价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如果销售已经在价格上做出了多次的让步,那作为消费者也要适可而止。



作为消费者在购车前,应该在网上查询一下这款车的最低成交价,然后只要4S店的最终出价没有超出心理预期,那么一昧的压价只会惹得不欢而散。

甚至有些人在谈好价格后,还在不断地试探销售的底线,然而销售也是给4S店打工的,他们手中的权利十分有限,最多就是送几次保养,和一些小礼品。



一旦他们以低于4S店底线的价格与购车者签订合同的话,不仅会受到处罚,甚至还会遭到全部同事的排挤。

毕竟她以低价增加了自己的销售量,本就对其他人不公平,更重要的是其他销售的客户如果发现有人以更低的价格成交了,一定会找4S店麻烦的。



所以说买车可以讨价还价,但千万要提前询价,如果过度的讨价还价,不仅给自己徒增烦恼,还会给销售留下“不懂车、外行”的不好印象。

接下来要说的“中国式”买车怪象,几乎是所有人都有的一个现象......

“无脑”买高配,不看安全性



在国内,很多购车者买车的时候往往十分关注汽车的各项配置,可以说配置是否出色、动力是否强大、性能是否优秀,几乎是所有购车者都会关注的问题。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汽车的——安全性



我见过的大部分购车者,几乎没有人会问汽车有多少个安全气囊,不会了解车辆在车身碰撞测试时的表现,以及车辆在检测时的各项数据。

这点外国人与我们刚好相反,他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十分重视,在购车前如果销售没有将他们的汽车在保障驾驶人安全方面的措施讲明白,外国人是不会为其买单的。



然而,或许正式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买车从不了解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多进口、合资车,在面对中国市场时会疯狂的减配

更甚至有些车企直接将安全配置设计成了最低款,在他们眼中,反正中国人从不在乎汽车的安全性。

于是乎他们推出的一系列“高配置、低价格”的车,在中国反而能够卖的热火朝天。



其实这些“中国式”买车怪象,之所以会令外国人看了感到瞠目结舌,全是因为两者的消费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车不过是一辆代步工具而已,自己有什么经济实力,就买什么价位的车,不会因为所谓的“面子”,就令自己背上巨额的贷款。



同时决定购买何种品牌、何种型号的汽车时,中国人与外国人的选择依据也大有不同,我们不能一口咬定哪方是对的、哪方是错的。

但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是通用的,比如盲目跟风、忽视安全性等,这些购车方式绝对是不可取的。



总之大家在购买汽车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慎重选择,不要在不知不觉中当了“冤大头”

对于,“中国式”买车怪象大家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