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初年,因为听说河东郡守季布有才能,就召他至京,准备授予御史大夫一职,后来又因为听说季布好勇酗酒,难为天子近臣,遂心生悔意。所以,季布至京后,在郡邸住了一个月,就被遣回河东郡。临行之前,季布对文帝说:“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意指文帝轻信人言,城府不深,话中颇带着些怨气。
对此,文帝惭愧地表示:“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然推原其故,文帝此举实有不得已的隐衷。季布的一来一去,看似波澜不惊,背后却隐藏着汉文帝初年皇权与功臣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
△汉文帝刘恒画像,图片来源:《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文帝得以入承大统,实出偶然。继承惠帝皇位的,本应是其子辈。文帝深知,自己以旁支而入承大统,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主要得力于功臣与宗室。因此,他必须要及时地封赏拥立的大臣和平乱的诸侯,满足他们的期待,维护他们的利益,方能坐稳帝位。
周勃是拥立的头等功臣,于是文帝立刻擢其为右丞相,位居群臣之首。陈平的功劳略低,他自言“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被徙为左丞相,次周勃一等。灌婴的功劳与陈平相仿,故任以太尉一职,掌管天下兵马。
此外,文帝还分别赐予周勃五千金,陈平、灌婴各千金,增封周勃邑万户,陈平、灌婴各三千户,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恩图报之心。大概就在此后不久,文帝再将女儿嫁给周勃的长子周胜之,既笼络了周勃,又通过婚姻关系与功臣结成政治联盟。
经此一番酬庸与施恩,人心迅速安定,文帝的根基也逐渐稳固。三个月后,他便着手培植自己的力量。在与“有司”作了几番推让以后,文帝终于同意册立太子。册立太子是国家大事,既是皇权稳固的表现,又是底定国本之举,同时还杜绝了淮南王等同姓诸侯的觊觎之心。同时,在稳定住形势后,文帝开始逐步清理功臣的势力,消除他们的潜在威胁。
在拥立文帝的过程中,周勃的功劳最大,对于文帝来说,他的威胁也最大。周勃今天可以拥立自己,他日难保不会另立他人。而周勃在升任右丞相,又与文帝联姻后,表现得甚为得意,权臣居功自傲,历来为帝王所忌,极易招致覆灭之灾。文帝隐忍不发,但内心之不悦是可以想见的。恰在此时,有高人点拨周勃说:“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周勃已经感受到文帝的猜忌,为了保全身家,便主动辞去右丞相一职,自然顺利地得到应允。
陈平病逝,周勃再次为相,未几文帝以极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诏说:“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列侯聚集长安,彼此交通联络,对文帝而言始终是不安定的因素。他们一旦解职,回到各自的封国,由地方官加以监视居住,不仅威胁顿消,且易于各个击破,实在是一个很高明的举措。
文帝召季布进京,准备授予的是御史大夫一职。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十二月己巳,丞相灌婴卒,正月甲午,北平侯张苍任丞相。张苍在升任丞相之前,一直担任御史大夫。看来文帝准备授予季布的,当是张苍留下的御史大夫一缺,而此事应发生在文帝前元四年正月甲午后不久。
汉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三公是群臣的领袖,职分重要,地位尊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人选的决定要慎之又慎。汉初的丞相均由功臣列侯担任。他们与刘邦出生入死,共同缔定了汉王朝,理应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占据应有之位置,与皇帝共治天下。
高祖、吕后时期的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文帝初年的陈平、周勃、灌婴,无一不具有功臣列侯的身份。灌婴之后的北平侯张苍,同样是功臣列侯中的一员。这说明,文帝初年物色丞相人选之时,必须要考虑向来的旧例,尊重已有的政治格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引起大的波动。
汉兴以来,太尉先后由卢绾、周勃、灌婴担任,三人均为功臣列侯,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十二月灌婴任丞相后,太尉一职已遭罢斥,可不置论。至于汉初的御史大夫一职,同样由功臣列侯担任。汉初担任御史大夫者,分别为高京侯周苛、汾阴侯周昌、江邑侯赵尧、广阿侯任敖、平阳侯曹窋、北平侯张苍,无一不是功臣列侯。在当时的情况下,汉文帝在物色新的御史大夫人选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季布是楚人,勇猛且有侠义之风,曾经在项羽麾下做过将领,并屡次将刘邦逼入窘境。刘邦得了天下后,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季布先藏匿于濮阳周氏,后辗转于鲁国的硃家,最后,经过滕公巧妙解围,才被刘邦赦免。季布被召至京,亲自向刘邦谢罪,被任命为郎中。惠帝时,任中郎将,至文帝时,任河东郡守。
可见,季布并非功臣中的一员,且无列侯封号,按照汉兴以来历任御史大夫的资历去衡量,他是不符合条件的。不过,如果注意到文帝即位三个月后开始逐步清理功臣势力的大背景,就会发现文帝此举中所蕴藏的深刻用意。这个用意就是,在九卿中安插好自己的心腹后,文帝开始有意地调整三公的人选,在三公的任命上改变以往的惯例,打破既有的权力格局,进一步加强皇权。
除了非功臣的因素外,季布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性格刚毅,不避权贵。吕后当政时,曾受到匈奴单于的书信侮辱,于是召集将领们议论对策,樊哙逢迎吕后心意,主动要求率军出击匈奴,众人纷纷表示赞成,时任中郎将的季布不以为然,并在朝堂之上公然说出“樊哙可斩也”这样的话。樊哙是汉初的一等功臣,高祖的连襟,吕后的妹夫,此时又是吕后当政,更是权势熏天。季布并没有附和吕后、樊哙,而是敢于直抒己见,足见其胆色过人,恐怕也会因此与吕后、樊哙等人结怨。
所谓“人有言其贤者”,大概就是强调季布有才能,且具不畏强圉的政治品格。文帝将季布征召至京,拟任御史大夫,看重的正是他的非功臣背景及政治品格,或许还有他与功臣之间的矛盾,希望由此打破三公的人选被功臣垄断的局面,并希望季布在具体事务上能够牵制丞相张苍,削弱功臣在朝中的势力,有效地维护皇权。
至于后来又有人说季布好勇酗酒,难为天子近臣,现在看来,应当是功臣中人传递出来的信息,目的是为了阻止季布担任御史大夫,维护既有的权力格局,维护功臣的既得利益。其实,文帝在策划调整御史大夫的人选之前,大概已经做过推演,因为在三公之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最低,分量最轻,也许最不被功臣看重,最容易成功。事实证明,即便是天下一人,要分割功臣集团的既得利益,也是困难重重的。
从季布的一来一去又可以看出,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日趋稳固,陈平、灌婴等功臣已经下世,周勃也已经就国,文帝仍然不能自如地安排公卿的人选。这是因为陈平、灌婴等人的政治影响还在,功臣中仍有不少健在者,所以汉初的政治惯性依然能发挥作用,不能不对文帝的权力有所约束。
文帝的另一层顾虑,是北方的匈奴。高帝以来,在与匈奴的交往中,汉朝一直处于劣势。虽然双方和亲已久,而且汉朝每年向匈奴输送大量的财帛食物,但匈奴仍然时不时入侵中原,成为汉朝的一大边患。前元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曾大举入侵,攻略上郡,文帝派出丞相灌婴率军反击。次年,安丘侯张说再出击胡。
前元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再次率兵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屯守长安,同时“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卢卿、魏遫、周灶、张相如等人均为功臣列侯,灌婴、张说更不必说。这就显示出,文帝需要依靠功臣的经验,倚仗他们在军中的威望,来抵御北方的匈奴,因此不便拂逆功臣的意愿,不能轻易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
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考量之后,文帝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将季布遣回河东,继续任用功臣关中侯申屠嘉担任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