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何阅读和研究古代文化经典?
答: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三家合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钱穆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认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九部书,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对于经典的学习与阅读,我们要从这九部经典入手。
一部经典,没有哪个部分不承载着天命与挚信,没有哪个部分不在提供问题与答案。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读!狠下功夫,一章一篇地读!这看似笨拙,其实收获最大。孔子说的“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先事后得”(《论语·颜渊》),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开始阅读某部经典,而且决心悦读这部经典,又有什么方法胜过“逐字逐句地读”“一章一篇地读”呢?
凡是经典,必定有无数人对其做过研究。该说的,似乎都被他们说过;该创新的,似乎都被他们创新了。我们做研究,还能多说出什么?还能再创新什么?文献生产是知识生产的前提,知识生产是文献生产的结晶。这里以研究经典的某一章为例,介绍一下我的做法:首先,竭泽而渔,尽力搜集古往今来的各种解释,做成以时代为经的资料编年;然后,殚精竭虑,尽心分析古往今来的各种解释,做成以问题为纬的资料类编。我近年来主要做《孟子》单章研究,如果说也算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端赖于严格遵循了“资料编年”“资料类编”的研究路径。
问:与其他经典相比,《孟子》一书有什么特殊的文化价值?
答:人们公认《孟子》是经典,既是因为它具备经典之为经典的一般属性,更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经典的特殊属性。说到《孟子》作为经典的特殊属性,这里只提一点,那就是性善论。孟子思想具有“点线面”的特征:从点看,是性善论;从线看,是心学;从面看,是儒家哲学。打个比方,孟子所属的一级学科是儒家哲学,二级学科是心学,三级学科是性善论。心学是孟子的特色,性善论是孟子的独创,此即《孟子》一书最为特殊的文化价值。以孟子为方法,以人类为目的,此即孟子性善论赐予今天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
理解孟子,先要理解性善论;接受孟子,先要接受性善论。程颐指出:“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伊川先生语四》)朱熹指出:“孟子发明四端,乃孔子所未发。”(《朱子语类》卷五三《孟子三》)康有为的《孟子微》卷一《总论》认为:“孟子一生学术,皆在‘道性善’‘称尧舜’二语,为《孟子》总括,即为七篇总提。”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六章《从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中认为:“孟子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贡献,是性善说的提出。”同样道理,理解中国之为中国,先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接受中国之为中国,先要接受孟子的性善论。
《朱子语类汇校》书影
问:如何在历史中恰当地把握好中国古代圣贤的精神形象?
答:读《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张子》,我们看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一语。为了顺口一些,人们将它改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1307年,孔子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朝的皇帝昭告天下说:“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全元文》卷六九二《元成宗二·加封孔子诏碑》)这两句话尊崇孔子至于极地,史上无出其右者。
纵观中国历史,有不少人被尊为圣人,孔子则被尊为圣人中的圣人。孔子当然不会自认为圣人,但历史为何如此书写呢?钱穆说得好:“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孔子传·序言》)孔子既集大成,又开新统,所以《孟子·尽心上》说道:“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总是亟待人文精神的提撕警醒。当今时代,如何看待孔子与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自是一体两面,几乎是同一回事。有人将孔子比作丧家狗,这一观点是简单粗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七寸”在于孔子。如果恶意地认为孔子是丧家狗,那就等于釜底抽薪,进而会将中华传统文化送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断头台。所谓“在历史中恰当地把握好中国古代圣贤的精神形象”,既需要了解之同情,又需要温情与敬意。如果孔子不曾“截断众流,涵盖乾坤”,我们如何能够“取法乎上,得乎其中”?2024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将“哲思百年,取大用中”当作纪念百年系庆的主题。如何看待孔子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亟须的正是“取大用中”的哲学智慧。
问:经学家法森严,不得其门无以入,怎样才能透彻理解儒家经典?
答:1921年,王国维曾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观堂集林》卷二《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任谁读到这番话,都会深感“五经”太难懂了,“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家法太森严了,我们普通人绝对不是能够做儒家经典解释学的那块料。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书影
究竟如何得其门而入之呢?我觉得有两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一段是曾国藩1842年在《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九月十八日)》中说的:“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一段是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的:“经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从经典种类的数量看,不要贪多,而要专精,这是劝导人们做减法;从经典解释的质量看,不要好虚,而要务实,这是劝导人们做加法。显而易见,首先将减法做好,然后才能将加法做好。
今天的情形如何?一方面,很少有人甘于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两部经典,借助考据逼出义理。这是极为可悲之事。另一方面,许多人倒是喜欢拿儒家经典做文章,但只不过是剪辑一些儒家经典的片段,然后套在西方的这“主义”、那“思潮”的下面。这是更为可悲之事。研究儒家经典,考据、义理双管齐下,方是正途;舍此,必将“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
说句实话,仅凭我们这代人,乃至前后几代人,根本消化不了两千年积淀下来的儒家经典解释学资源。如果再让美其名曰“以西释中”的一众人物大行其道,境况就更危殆了。每思及此,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我总是无比地期盼有一批真正的读书种子,有一个让他们成长的好环境,假以时日,他们能够促成异常丰硕的儒家经典解释学资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直面当下的儒家经典研究,我既是“大”的悲观主义者,又是“小”的务实主义者。我不知道余生能否做好全面覆盖《孟子》260个单章的《新编孟子正义》,但我愿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大天命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杨海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18—2022),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济宁市里仁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侧重孟子思想研究、孟学史研究、《孟子》单章研究。著有《心灵之邀——中国古典哲学漫笔》《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四书选讲》《盈科后进——中国孟学史丛论》等。近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编孟子正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课题“《孟子》深度解读及其思想研究”。
【本文刊载于《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