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心中有一个圣地,那便是张载祠堂,也是我向往已久的游览名胜之地。前段时间有机会去宝鸡,路过眉县,张载祠(横渠书院)是一定要去的,张载一直是我们读书人的典范,也深受我崇拜,加之也想解开困扰心中已久的疑团。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关学学派创始人,宋代理学奠基者之一。张载祠是张载早年读书,晚年归隐讲学之地。因生于关中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其思想亦被后人称为“关学”。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深深地触动了我。自古以来,修身齐家平天下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追求,而张载把这个追求升华成为理论体系,穿越千年,被后人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的志向和追求。
我怀揣着一颗敬仰之心,轻轻地走进张载祠,古朴的建筑、翠绿的竹林、庄重的碑刻,无不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院内保留6颗千年古柏和50余幢石刻,有颗张载手植柏,苍劲有力,直上云霄,仰望之,不免心生崇敬。这些充满生机的古树,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来,无庙不柏。柏树常青、长寿,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庄重的象征,是崇高地位的象征。张载祠有柏,这是张载理应享受的待遇。
张载祠内有四个展厅,分别是张载生平事迹展、张载思想文化展、关学文化传承展、张氏家风家训展。东边区域有横渠讲堂和碑廊,碑廊内历代名家碑刻众多,不乏经典之作。
我站在“横渠四句”碑前感慨万千,所谓为天地立心,立的是“仁爱之心”,为的是在社会上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为生民立命,立的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价值目标和生命的意义”,为的是给老百姓谋幸福;为往圣继绝学,继承的是“日渐衰弱的儒家学说”,为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万世开太平,为的是让这个世界永远和谐平安。这是一个儒学大师强烈的使命感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令人赞誉的“横渠四句”,被后来的哲学界称为“人生最高的四境界”,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奋斗不息。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名臣曾国藩、共产党人李大钊、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等都曾借用这四句话,表明立志情怀,鼓励国人为社会多作贡献。
张载创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要比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早500多年,堪称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西安,在与周恩来总理谈话时盛赞张载: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张横渠当之无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先后14次引用了包括“横渠四句”“民胞物与”“玉汝于成”“天人合一”等在内的张载关学思想。
张载一生践行关学思想,使关学兴盛,如今,记载着“四为”、“六有”、“十戒”、《东铭》、《西铭》等内容的石碑、石刻、史料在张载祠内被一一展出,供人们参观研学。
张载扬起的关学之风,不仅吹拂着张载祠,也吹拂着关中大地。张载的唯物思想、仁爱精神、唯实作风,以及学而有恒的求学精神,让我再一次受到心灵的洗涤。
站在横渠书院的广场上,我思绪万千,思想驰骋很远,凝视着高大的张载塑像,我看见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塑,更是一座明亮的思想灯塔和高峰。虽然千年已过,依然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人活着,是需要有精神灯塔的。否则,我们将坠入茫茫大海,或隐入黑暗深渊,既找不到此岸,也找不到彼岸。生存犹如盲人摸象,任由自生自灭。故凡对未来怀抱憧憬的人,都渴望有一盏明灯,一座高峰。
人一生中有了明灯的照耀和高峰的指引,我们才能驱散内心的迷雾,找准前进的方向。当然,假如我们都能将各自活成一盏明灯或一座高峰,那就更是善莫大焉了。
即使我奋斗终生也难以望其项背,但我愿意成为一个仰望高峰的人。懂仰望,方能知敬畏;知敬畏,方能致广大。
不知横渠先生地下有知是否赞同我的说法?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学顾问 :魏新怀 刘虎林 高延平 刘玉东 张湛武
主 编 :刘 亮
副 主 编 :白海平 吴生斌
执行主编 :李绥宁
解说编辑 :陈 军
播 读 :王晓云
图文编辑 :白延香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白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