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王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献资源建设及文献计量评价研究。
章鸿钊(1877—1951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地质学家。《自然》是他完成于1946年的手稿,该手稿现存于中国地质图书馆。这部手稿跨越了科学与人文领域,反映了章鸿钊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书中不仅探讨了自然规律和科学研究方法,还深入研究了自然与道德、自然与宗教的关系,提出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主张,强调人类应当在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章鸿钊对自然的认识是基于科学与哲学的双重视角,他认为,自然是所有学术研究的本源,自然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对日本、德国发起侵略战争的批判。本文将总结《自然》各章节的内容,探讨章鸿钊在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对自然的认识和见解,并分析这些见解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自然》写作时代背景
>《自然》手稿封面
章鸿钊的《自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动荡,抗日战争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一背景下,章鸿钊希望通过对自然法则与人类道德的探讨,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强调尊重自然法则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性,以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指导。正如他在自序中所写:“余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上旬始执笔撰此卷稿初成,而日本向联合国投降之电讯至前三月许,德国先以力屈降,至是此旷古未有之世界大战遂以告终,而其长留于世间,历时陶洗不尽者,只有满目疮痍、盈沟鈛殍,与夫人间尽处之斑斑血泪”。并说明专门写此序,是作为记录其侵略者暴行的证据和警示,“ 以鸣其不平者耶,抑天欲假之以警其后耶”。痛斥日本“惟自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本向卢沟桥发难以来,于今八载有余矣,今虽当举世解甲投戈之日,而仍不能不时时一回顾者,盖痛定思痛理宜然也。初日本以攻我不备,猖獗殊甚,嗣复由北而东南而腹地,烽烟弹雨,所遍及十余行省,我国人民、庐舍、文物重器遭其屠戮焚掠”。此行为即为:“道降德衰,侵略成风,人祸益亟”。同时列举现今世界大战的结束证明了中国古老智慧的正确性,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谓得道者,必行义者也,失道者必多行不义者也,然则义果安从出乎?”。章鸿钊引用这些经典论述,强调道德和正义在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日本、德国、意大利“轴心国”的战败,不是因为其武器不精良,而是因为他们发动战争、侵略他国、蔑视人道、背离天理、失去民心,是逆天而行,违背了自然与道德之理。强调“人类固宜捍卫道德为天职,道德亦以捍卫人类为本务。国际间又有种种不平等条约以强迫之、凌辱之,加以祸乱且时时相临,人们驱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人类于重跌压迫之下,仍得向平等自由之大道追踪而前进者”。并引用老子的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那些违背自然规律与道德原则的国家,虽然一时得势,但最终都无法长久存在,必然失败,强调顺应自然和遵循道德法则的重要性。呼吁应秉持正义,遵循道德法则,共同构建持久和平的国际秩序。
章鸿钊作为一名地质学家,不仅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对自然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实例,以佐证他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上许多王朝的兴衰,都与统治者是否顺应自然法则和民心有关,那些违背自然法则和民心的统治者,最终都难逃灭亡的命运,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反映了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期望。并列举:矿物如金刚石和云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都是遵循自然的规律,科学研究也只有在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同时引用荀子和管子等先贤的观点和理念,“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管子认为,“春夏生长,秋冬收藏”,说明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科学研究也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章鸿钊的思想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自然》写作动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老子和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主张人类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孔子也强调效法自然,认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说明尧帝效法自然治理国家,表现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这种认识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章鸿钊认为,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理念,“道法自然”就是对这一自然理念的生动表达。自然是无边界的,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永恒不变的,任何背离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迟滞和影响社会的进步。章鸿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哲学的高度上将这些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章鸿钊长期从事地质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自然观察和科学数据,并收藏有许多地质、地貌照片和岩石标本等。这些研究不仅帮助他理解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激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一书,呼吁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此外,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剧变和动荡的时期,他目睹了矿产资源被侵略者肆意擭取,战争给生活环境带来的破坏,深感人类在追求利益和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他通过《自然》一书,提醒人类反思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及社会发展模式,倡导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呼吁要敬畏自然,他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人类通过科学研究,可以逐步揭示这些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他强调,人类在面对自然的力量和复杂性时,应当秉持敬畏之心,承认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和自身的有限性,书中引经据典从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等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念学说中寻以大量佐证。
顺应自然是章鸿钊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避免与自然对抗,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他呼吁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避免破坏自然平衡,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章鸿钊指出,“夫自然者,万有之概也。人人皆将适其性、安其情,而自然之理在是矣,即长治久安之道在是矣” 。
《自然》主旨思想
>《自然》手稿目次
章鸿钊在书中首先指出,自然是一切学术研究的本源,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他说“中国古人之所以重视自然,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自然理法是唯一的为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天地四时节气更替,也是自然之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的也是自然之理”。并引用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哲学家的观点强调说“我国古人早知其然”。他认为,这种重视自然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个人修养、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指出尽管现代科学借助精良的仪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根本仍然在于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自然不仅是物质世界的法则,更是人类行为的准则,顺应自然之理,既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根本。通过对自然的深入探讨,可为人们提供一种回归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缓解由于战争等造成的社会动荡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章鸿钊从庄子与东郭子的对话引出研究自然的方法有两种: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通过逻辑推理,从已知的规律推导出新的结论,是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归纳法则通过观察和实验,从具体现象中归纳出普遍规律,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他强调,古今中外的科学研究,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都是这两种方法的应用。章鸿钊在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两种研究方法,强调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演绎法和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两大支柱,只有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才能通过逻辑推理和观察实验来理解自然的奥秘,并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实例来说明这两种方法,指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离不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精确的实验数据,这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这一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技术进步和实验精确度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章鸿钊认为自然法则虽然简单明了,但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天地人”合称“三才”,人是三才之一,三者融为一体,彼此相互依存。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在治理社会时,管理者也应该顺应民意和民心,施行仁义之治,以仁爱之心对待子民,并强调“人心不变,此理亦不变,于古然,于今亦然”,这些都是自然之理的体现,是顺应天意的表现。同时详细讨论了自然法则的广泛应用,强调自然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也适用于社会治理和国际间的关系。这一观点强调了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提醒人们必须尊重自然法则,遵循自然规律。
章鸿钊将自然法则与人类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然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而道德则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规范,并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自然法则强调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和人类道德的延展相辅相成。自然法则界定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而道德相对于自然法则而言,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主动顺应自然法则而形成的自我规范。作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违背道德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在他看来,人类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只有通过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观点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道德在社会和谐与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在《自然》中章鸿钊还探讨了宗教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宗教的产生是人类在无力抗拒自然力量时寻求帮助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用宗教所推崇的“地球居宇宙中心论” 等实例说明宗教有时会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但他承认宗教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顺应民心所向。章鸿钊还指出无论任何主义或宗教,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都不可能长久存在,由此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倡导顺应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念。
《自然》思想启示
>《自然》手稿第一章
《自然》可以理解为是一部思想论著。在《自然》中,章鸿钊的自然观念更多基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框架,尤其是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侧重于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讨论人类行为和社会治理,提出思考并寻求出路。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他的一生多处于内忧外患、军阀割据、日本侵略,以及天灾人祸不断的动荡和战争之中有关。章鸿钊既掌握西方科学文化,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面对强权侵略、民族危亡时,他将目光转向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思考自然与道德、自然与宗教、科学与人文、战争与和平等问题,试图从中找到答案。章鸿钊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实现人类幸福的基础。他引用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的“利少而义多为之”,以及《中庸》中的“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贪戾即不义之谓也”,来说明道德在个人和国家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唯有坚持道德原则,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所谓爱与所谓公与平者,不是褊狭的而是普遍的,不是虚伪的而是真实的,不是机械的而是理性的,也不是陷于物质的而是包乎精神的。”对人类的自身价值高度重视,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人本思想和人文情怀,使得章鸿钊的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旷观世界大势,崇拜强权,埋头武备则如彼,芸芸众生,醉生梦死,迷不知返又如此,而予亦个中一分子耳。回头猛省,瞿然以惊。”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章鸿钊对侵略者贪念无已、不断扩张造成的悲惨局面提出批判,“德国诚天下莫强焉,而卒败于美英与苏者,败于自然之理而已;日本亦东方莫强焉,其卒败于美英与我国者,亦败于自然之理而已,……故日本初与我国战而屡胜者,非福也,天欲歙之,必固张之也。德国初与英法战继与苏战,而屡胜者亦非福也,天欲夺之,必固欲之也,卒之恃胜而骄,日以残害无辜人民焉务是不仅与敌为敌,直与自然为敌矣”。从二战的世界形势反省人类应遵循道德的时代意义,他痛心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感叹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他认为,国家兴亡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原则,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章鸿钊思想中充满了对人类和自然的深厚情感,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都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情怀。首先,他强调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章鸿钊的思想提醒人们,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注重道德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次,章鸿钊的思想对科学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工作者需要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章鸿钊通过对自然法则和人类道德的探讨,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他的思想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最后,章鸿钊在《自然》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章鸿钊的思想提醒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法则,保护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章鸿钊的思想还提醒我们,道德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必须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通过合作与共赢,才能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章鸿钊的思想更提醒我们,必须顺应自然法则,尊重各国的利益和文化差异,才能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作者: 王 鑫 张孟伯 马翠凤
编辑: 张佳楠
排版: 张佳楠
审核: 刁淑娟
官网: https://kpwhbjb.cg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