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暑假开始,俄罗斯商品店逐渐活跃在各热门旅游城市,从北上广到云贵川,这些店铺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2024年12月,记者对成都市内多家俄罗斯商品店进行实地探访,发现普遍存在把国货当作俄货卖的情况——尽管的确有商品标注产地为俄罗斯,但也有一部分商品产地为中国各省份,如黑龙江、江苏、内蒙古、福建等,此外还有个别商品的产地为越南、乌克兰等。去年12月13日,本报以为题对该现象进行了报道。

日前,俄罗斯商品店乱象被进一步曝光,市场监管部门、消委会等相继对其点名。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于近日对市内72家俄罗斯商品店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并责令商家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

这些俄罗斯商品店现状如何,记者再次进行了走访。

1

现状

纷纷打出撤店标语

2024年12月,俄罗斯商品店在互联网平台成为热门话题,随着热度提升,俄罗斯商品店的乱象也浮出水面。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5A级旅游景区三坊七巷内的中俄国际商行(莫斯科风情馆)被爆出存在涉嫌销售无厂址厂名的套娃和胡桃夹子、违规宣传蜂蜜功效、国产食品和进口食品混卖等问题。随后,互联网平台上不少俄罗斯博主纷纷下场辟谣称“俄罗斯人不吃牛筋肠”“我们没有热带水果糖”等。

1月10日,记者在成都市春熙路、建设路等热门旅游点发现,之前十分火热的俄罗斯商品店纷纷打上“即将撤店”“全场半价”等标语,尽管店内仍有消费者在挑选商品,但是不少商店的货架已经不再补货,呈现出空架的状态。在走访多家店铺后,记者发现经过前几日的曝光,这些店铺针对商品产地模糊、夸大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整改,将国内生产的产品归类,同时也标注出来自国外的商品具体信息。


醒目的“清仓”标语

“都批发了,价格实惠,我们要撤店了。”建设路附近的一家俄罗斯商品店工作人员这样说。

1月16日,记者再次前往位于春熙路步行街的“俄斯城堡商品馆”,发现店内到处张贴着“全场88折”“工厂批发价”等标语,店门口显眼处的商品从原本的俄罗斯风味食品变成了熊猫玩偶,已然和之前“含俄量”满满形成鲜明对比。在九龙商场对面的“俄北熊中俄商品馆”同样也打出“88折”的标语。


俄罗斯商品“大促销”

“我看网上说他们是在‘割韭菜’,现在看来怕是要跑路了,还好我没有加盟。”调查过程中一名网约车司机对记者说道。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18日,2024年全国累计注册841家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含俄量”品牌不计其数。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发现,俄罗斯商品店加盟宣传多以“0加盟费”“3个月回本”“手把手教开店”“免费选址”等关键词吸引商家“入伙”。

2

专家

利用消费者猎奇心理

针对俄罗斯商品店的迅速兴起和存在的乱象,记者采访了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振。在他看来,俄罗斯商品店更像是一种新型的消费现象或者市场现象。

何振认为,俄罗斯商品店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离不开利润空间与消费需求。“俄罗斯商品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实际上它的总体利润较高。”何振表示,相比那些常见的国内商品,国内消费者一方面是对这些俄罗斯商品或者打着俄罗斯商品标签的产品不太熟悉,对它们的品质、价格没有锚定。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这些进口商品自然而然带有价格比较高的刻板印象,毕竟其中还涉及关税等各方面的问题。“此外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看,俄罗斯跟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大家有很多情感性的东西在里头。也就是说消费俄罗斯商品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俄罗斯的文化、两国的关系上的消费(认同)。”

何振表示:“实际上这些俄罗斯商品的进货渠道是咋回事?俄罗斯生产厂商是不是真的能够满足那么多店的供应需求?这些问题都存在疑问。包括商店里的一些商品说明、价格这一类都是俄语标注的,甚至有些连一个中文说明都没有,这就可能出现很多浑水摸鱼的劣质商品。这些商店趁着热度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推出了这样的商品,当然也就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对于俄罗斯商品店的选址问题,何振认为,俄罗斯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属于“尝鲜”,是一种“来都来了”的猎奇消费。在特定的场景中人流量大,俄罗斯商品店鲜艳的招牌和异域风格的音乐,与景点附近的土特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更好地吸引眼球,市场竞争力相对其他店铺来说要强很多。

“从当下来看,俄罗斯商品店还是有它存在的一些合理性。”何振分析,以后的一些消费产业,特别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自媒体传播爆炸时代产生的产业,都很容易以俄罗斯商品店这种形式突然红火,再快速衰落。“俄罗斯商品店可能只是现在这样一种消费趋势下的一个缩影。”

3

提示

识别标签信息避免入坑

新春佳节将至,各地也将迎来新春旅游“热浪”。面对仍有余温且不断变化的俄罗斯商品店们,消费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避坑?记者采访了省消委会投诉部主任彭欧。

彭欧表示,消费者不能盲目听信商家宣传,尤其是对食品功能的宣传。涉及食品功能,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此外《广告法》也对宣传用语作了明确规范,“消费者只要是看到‘可以治疗某某疾病’这类夸大宣传的商品就需要留一个心眼了。”

同时,消费者可通过识别食品标签防止掉入消费陷阱。彭欧介绍,例如俄罗斯商品这种进口食品,首先需要看中文标签,是不是标注了原产地或者原产国,如果中文标签内容出现了国内的生产商名字或国内的产地,又或者标示中国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那就说明它并不是原产进口的食品。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在中国销售的任何食品都必须有中文标签,同时进口食品还会有外文。消费者要看中文标签和外文是否对应,对产品信息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国内销售的进口食品,在标签上面会标注一个在华注册编号,这是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的管理规定和进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所明确规定的。所以消费者其实从外包装和标签就能够判断购买的商品究竟是不是进口的食品,还是说这只是具有‘俄罗斯风味’的食品。”彭欧说。

全媒体记者 何馥君 文/图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聂行

责编 | 涂伟

审核 | 李晓龙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