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沉水而亡,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周汝昌先生提出来,遭受到了很多非议,从前看过很多分析,也不认同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这就是作者的本意。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主要借鉴了湘妃和西施,西施是取其形,湘妃是取其神。

黛玉住在潇湘馆,别号潇湘妃子,特点是爱哭,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湘妃就是投江殉情而死的,死后化为湘水之神。



黛玉表字颦颦,是因为她“眉尖若蹙”,有西子病心之美,其形象气质都是从西施身上化用来的。西施的结局有二,一说她被溺死于水中,二说她与范蠡私奔。从前我对这个问题做过专门的考证,第一种说法是最贴近现实的。

以湘妃和西施来塑造林黛玉,作者当然不会是没有用意的,除了暗示黛玉沉水而死以外,当然还有着更深层的联系。

化用湘妃的主要用意有三,一是为黛玉的“还泪”爱哭提供依据,二是表示黛玉对贾宝玉的忠贞,三是表示黛玉和宝钗“人却一身”的关系。

化用西施的主要用意有二,一是为林黛玉的病提供依据,二是暗示黛玉之死是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



关于黛玉沉水而死的依据,前人列举过很多,如黛玉的《葬花吟》、宝玉变成王八驼碑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沉水而死当然是自戕,然而,却很少有人提到,黛玉为什么要自杀。有人说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这基本上是胡扯,“孟光接了梁鸿案”之后,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就不应该继续存在了。

前面提到了,林黛玉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对宝玉的忠贞(湘妃),是因为充当了政治的牺牲品(西施),二者合一就是黛玉结局的秘密。

贾元春省亲,点的《豪宴》一出戏,脂砚斋点破“伏贾府之败”,脂砚斋与作者的关系且不论,但他是看过相关佚文的。

《豪宴》这一出戏,把林黛玉和妙玉联系到了一起。

《豪宴》出自《一捧雪》,讲的是汤勤恩将仇报,为了讨好权臣严世蕃,不惜陷害恩人莫怀古,抢夺他的家传玉杯“一捧雪”的故事。



对于《豪宴》的隐喻,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即贾雨村恩将仇报陷害贾府

然而,贾雨村为什么会陷害贾府呢?有人就想到了妙玉成窑杯子,把它和莫怀古的“一捧雪”联系到了一起,实际上这是说不通的,贾雨村不可能为了区区一个杯子去陷害贾家。

《豪宴》背后所隐藏的宝贝,其实就是贾府的林黛玉,作者通过另一个故事为我们揭示出来了,这个故事就是石呆子的古扇。

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古扇,石呆子饭都吃不上了,可死活都不肯卖,所以贾雨村借口他欠了官银,把他的家给抄了,抄来的古扇送给了贾赦,而石呆子则不知去向。

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日后贾府抄家的一个完整的缩影,也是另一个版本的《一捧雪》。石呆子就是莫怀古,古扇就是玉杯,所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的指向性又更近了一步。



很显然,莫怪古、石呆子所暗示的正是贾宝玉,贾宝玉是女娲石的化身,天性里面又有些呆气,是如假包换的“石呆子”。能让贾宝玉舍了命都不放手的是什么?当然只有林黛玉,所以古扇就是隐喻林黛玉。

石呆子最后不知去向,正是暗示贾宝玉最后不知去向。

所以,把《豪宴》的故事移植到贾府,贾雨村之所以要陷害贾府,正是为了得到林黛玉,好一个“玉在林中求善价”

贾雨村打林黛玉的主意,当然不是为了自己占有,而是像《豪宴》当中的汤勤一样,把林黛玉当成了奇货可居、待价而沽的进身之宝,去谄媚当权的王公权臣。

这一点,前八十回当中已经有了暗示。贾雨村的官场之路,先是巴结贾政,后来撇开贾政巴结王子腾,后来升了大司马参赞军机政务,相当于清朝时期的内阁大臣兼军机大臣,地位甚至高过了王子腾。



由此可见,他又撇开了王子腾,巴结上了更有权势的人。后来,他又再次被罢官,以贾雨村的性格,肯定要继续钻营以谋求起复,林黛玉就成了他近身的筹码。

他所巴结的对象,极有可能就是忠顺王,忠顺王是皇帝的心腹宗室,而且是实权王爷,到了贾雨村这种地位,也只有他能帮得上忙。而且,从琪官的事情来看,这个忠顺王应该是好色之徒,所以献美人计刚好合适。

为了得到林黛玉,他极有可能到贾府说过亲,可是宝玉死活都不同意,以贾府对亲戚的情谊来讲,显然也不可能同意。

所以,贾雨村就像汤勤一样,开始给贾府罗织各种罪名,以贾雨村对贾府的了解程度,这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贾府的人都下了狱,等待抄家,黛玉知道贾雨村的意图,宁死不从,红颜不屈从于枯骨,所以就沉水自戕了。



“红颜屈从枯骨”,这六个字出自妙玉判词的脂批,妙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但总的来说,妙玉相当于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的黛玉,所以她的命运是黛玉的背面。

《一捧雪》中的玉杯,确实与妙玉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在黛玉自戕之后,妙玉成了贾雨村谄媚忠顺王的替代品,不得已而“红颜屈从枯骨”,沦为了忠顺王的玩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